下一个ZAO是否还会出现:获得用户信任,还应从用户协议做起
前段时间一款名为ZAO的换脸软件一夜之间刷屏各大社交媒体,然而该软件用户协议中的一些条款又迅速使其陷入“过度收集用户隐私”的质疑之中。
根据ZAO在用户协议中的描述,该APP不仅可以免费使用并修改用户肖像,还可以在无需告知用户的情况下授权给第三方使用。虽然随后ZAO官方声称“不会存储个人面部生物识别特征信息”,并表示“非常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但这些文字上的说明并无法从源头上打消大家的顾虑。
社交媒体时代热点更迭的速度之快使得再大的争议也会在短时间内消散。然而对于互联网企业,如果不能在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就有成为下一个众矢之的可能性。本次ZAO事件提醒企业,只有从用户协议出发,从明文条款上体现出公司对于用户隐私的尊重与保护,才有可能在大数据时代赢得用户更多的信任。
事实上,大众对用户协议的敏感来自日益增长的对于隐私保护的焦虑。近些年有关于数据泄露的新闻时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不断助长着社会忧虑。例如Facebook频频被爆出泄露用户信息,语音助手Siri被爆料会在未经用户允许的情况下将用户录音上传至服务器,并发送给第三方进行人工分析。面对掌握着技术与资本的互联网公司,用户因与之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与实力差距而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协议几乎成为用户唯一能够掌握的信息。
然而在这些曾一度被忽略的用户协议之中,存在着不少明显缺乏合理性的条款。例如在高德地图的服务协议中明确写道要求用户授权允许平台向金融机构查询征信记录;小红书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免费使用用户发布的内容并允许其向第三方授权。当本来就处于隐私忧虑中用户看到以上扎眼的条款,又如何去轻易信任企业对用户数据安全的“口头保证”?
对于初生的APP来说,用户协议是其接触用户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其能否获取用户信任的关键一步。随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与技术同步提升的是用户的媒介素养和隐私意识,但这一点显然还没有引起互联网公司的足够重视。ZAO所依托的深度学习技术需要用户提供精确的面部地图,这在人脸识别技术正在得到更大范围普及的中国社会必然会触及到人们的敏感神经。然而从ZAO发布的用户协议中,公众不仅没有看到该企业对于保护用户隐私的用心,反而从其流氓条款中发觉有变卖用户数据的嫌疑。当这样的用户协议被曝光后,引起公众的强烈抵制自然是情理之中。ZAO事件对于各大互联网公司来说也是一次及时的提醒,面对隐私意识日益强烈的用户,用户协议有必要也应该成为被精心对待的一环,否则将会使企业面临丧失用户信任所带来的巨大代价。
因此,在用户协议的制定上,互联网企业必须在诚信的基础上致力于给予用户最大程度上的安全感,打消其对于隐私泄露和滥用的忧虑。对此,企业在用户协议的制定时至少应该仔细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该APP的使用是否需要那么多权限?面对用户的信任,公司是否能够尽最大能力保护用户隐私?一旦隐私不慎泄露,是否有最迅速有效的补救方案?当然企业需要考虑的远远不止这些,但如果企业都无法做到从用户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更无法期待其会在保护用户隐私上有所作为。
当企业只依靠“资本思维”决策时,就在无形中将用户推至其对立面。但隐私安全是大数据时代下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只有企业与大众一同站在保护隐私的一侧时,才能实现双赢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在此之前,企业首先应该从重视用户协议开始,用行动重获社会大众的信任。
http://www.dxsbao.com/art/2437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