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
想出这个主意的初衷,是基于碎片化阅读潮流的今日。我们被动接触诸多讯息,手指滑动屏幕而大脑仍被禁锢——放弃思考,或者只拥有一瞬的思考。而后这些信息被更剧烈的信息洪流冲到别处。我们可能永久地忘记自己曾阅读过该知识点,或者仅仅存在夜空中毫无联系的点点繁星般的短暂记忆。这些行为永远不可能指向伟大的探索活动——思考,更遑论吸收内化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述。长此以往,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将一并降至令人发指的末端。
不过我们的思考是否最终能得到真知灼见呢?
资深法律学者欧内斯特·范·登·哈格、约翰·P·康拉德在合著《死刑论辩》自序中说到:
“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影响那些善于思考并关注刑事司法现状——刑事司法的效力、刑事司法的人道性,以及刑事司法的公正的公民,使他们在事实和观点上看得更远。”
好吧,那么让我也来模仿着来一段自序吧:
“我的信息渠道未必足够广泛,观点未必足够客观。我渴望着每日探索活动能指引我获得真理,或者走在获得真理的道路上。我诚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讨论,带来更多的疑问或者更多的知识。”
http://www.dxsbao.com/art/2387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