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乡土中国》(三)
在现代都市社会中生活,生活节奏快,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文字”这样的表情达意的工具以适应现实生活。
在乡土社会里却没有这样的需要,“面对面社群”不需要“文字”这样的工具。因此我们有理由证明乡下人不“愚”,至少乡下人愚不愚不能简单地从识不识字判断出来。
如何实现文字下乡?如何使乡下人真正“变聪明”?如何“扶智”?
第一是“需要”;第二是需要的产生:即考虑“外局的变化”。
电影《海蒂与爷爷》中有一句台词:“阿尔卑斯山的孩子没有必要识字”,当被问到将来想做什么时,他们回答到“牧羊人,像父亲一样的鞋匠……”。然而,智者对女主人公说:“因为他们的见识太少了,他们就只知道那个村子,但是你见过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乡下孩子不愿意好好识字,是因为他们认为不需要。而年幼的女主人公开始好好识字,是因为希望能够自己感受阅读的乐趣。
当被启发到识字带来的好处:阅读时,主人公有了需要。当主人公离开狭小的乡村,走出去见到世界的全貌时,外局的变化让主人公产生了好奇心,产生了去了解的欲望,需要也由此而来。
如今,在变化着乡土社会中,每个人的需要具体是什么我们不能了解,还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探索。但是需要产生的外局变化却是需要我们提供的。让他们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或者一些政策上的支持,这些都是很好的。
http://www.dxsbao.com/art/2297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