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黑暗阴森的角落,充满了歧视与不平等,在黑与白的交界处,仿佛始终有一堵围墙,在阳光无法照耀的地方,像是一个变相的监狱,禁锢着那里人的自由,但他们依旧对生活抱有希望,用美好去驱赶迷雾。
电影《绿皮书》根据黑人钢琴家唐·雪利(Don Shirley)巡演的真实故事改编,其名称正是源于片中使用到的一本“绿色指南书”,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专门为黑人出行创刊,里面记载了那些愿意接待黑人的地方。通过这本书籍,我们可以重溯那段黑人被“践踏”和反抗的历史。在后来的很多电影中,种族歧视成为了主题,这部电影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它将这一话题翻炒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也因为这样,在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该电影斩获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
影片在黑人钢琴家唐·雪利和白人司机托尼·利普(Tony Lip)两人肤色种族、身份地位双重矛盾中展开。其中,雪利是一位极具艺术气息,谈吐风雅的上层人士,而托尼却是一位说话粗鲁,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底层人。然而,即使是托尼,也会趁妻子不在的时候,偷偷将招待过黑人的杯具扔进垃圾桶里。生活的不易,让托尼接受了黑人的司机的职位,当他们踏上巡演的征程,整个故事也真正步入轨道,借用雪利和托尼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段充满矛盾、痛苦与温馨的旅程。
影片的“主旋律”和分寸拿捏得当,虽然是围绕种族歧视这一中心展开,却没有直接将镜头瞄准于此,而是巧妙地回避直接冲突,通过雪利这个个体的经历去映射当时整个社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种族歧视仍然根深蒂固,黑人虽然有了相比以往更高的权利,但是他们只能上黑人的专门学校,餐厅也分黑人餐厅和白人餐厅,公交车上的座位也会和白人的相区分,如果黑人误闯白人区域,要被逮捕接受处罚。但同时,美国黑人一直在为完全的权利平等而努力,掀起了一场“美国民权运动”。
电影故事发生的1962年,正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进行得最如火如荼的时候。这也正是雪利放弃在纽约三倍的酬劳到南方进行巡演的原因,他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他的同族努力发声。
尽管是身份尊贵的音乐家,雪利在白人眼中仅仅是“黑鬼”,不能上正常人的室内厕所,只能去院子里树旁边的独立茅房,不能在西服店里试衣服,只能先买下衣服再根据尺寸修改,不能在表演的餐厅用餐。然而这只是雪利这位音乐家的遭遇,它的背后有数不清的黑人不能为自己的未来拼搏,只能在白眼、唾骂、暴力下苟延残喘。
电影中,主人公的友情和爱情融合于叙事当中,使得影片的政治社会阴暗面减弱,将人情温暖凸显出来。在润色情书这个片段中,托尼更是友情和爱情相交织的中心点,一开始托尼只擅长日常流水账式信件,在雪利的帮助下,变成了莎士比亚式爱的情书。这封相隔几万里的家书,承载着对家人的思念,作为情感的寄托,“信”还使得两位主人公增加了对双方的信任,也是他们友情的垫基石。而那两句“谢谢你帮他写的信”,“谢谢你让我分享你的丈夫”也终于在结尾见面时满怀感激地说了出来。
故事里,雪利和托尼由在贫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冲突到逐步互相理解,通过吃肯德基、绿松石事件、酒吧救人等情节缓缓展示在观众面前。影片并没有将完全的阴暗面以暴力的方式表达出来。面对社会上对黑人的歧视,影片通过雪利的态度宣传的是隐忍、回避、退让,而不是以暴力冲突作为解决之道。在雪利和托尼的交往当中,两人不断磨合,逐渐学会理解包容。电影淡化他们之间的矛盾,用更柔和的方式展示了两人之间的交往,而这似乎也为电影外的冲突展示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
幸福的大团圆结局冲淡了现实中的冷漠黑暗,《绿皮书》通过雪利和托尼两个个体的关系诠释了,即使他们之间有着性格、种族的冲突,但是在敞开胸怀接纳对方后,才知世间本无无法跨越的鸿沟,只是我们心存芥蒂,打不破内心的冰墙。
http://www.dxsbao.com/art/1569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