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千万不要忘记》我不禁想,如果以当时的眼光来看现在的社会,人人都是带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我们追求名利,享受物质,都是应该被批判的对象。
细读整部剧本,令我印象最深刻并不是丁海宽和季少良,而是那个被称为反面人物的姚母。在剧中姚母曾是小货铺的老板,重名利,爱体面,生活之中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占一些小便宜,对于女婿丁少纯一家的生活作风极度的排斥与看不起,在她的引导之下,女儿与女婿渐渐地开始注重外表打扮,除了工作之外能想到的就是玩乐。这在其他人看来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方式带有“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不能全心全意地投身到社会建设当中来。可是真的是这样吗?虽然作者在极力地丑化姚母这一形象,可是正是在这样的描写中我才看见了一丝丝属于人的正常的需求。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追求较高的生活品质,我们不能去否定这样的想法,只是姚母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是错误的。但是不管在什么样的年代,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人都希望自己的处境比现有的环境更好,这就是人的追求的自然流露,是人性的体现。
剧本呈现的是一个人人都要为社会主义,为阶级斗争做贡献年代,我看完后内心是极度压抑的。剧中充斥着大量热血激进的言论,其中丁海宽,季少良整天把工厂,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等词挂在嘴边,仿佛这些就是他们生活的重心。亲情,爱情甚至是自己的身体都是要为这个社会服务的。如果有谁违背了这样的原则那么他就是异端,就是不思进取。作者所极力塑造的榜样季少良,有着当时所有的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好品质,在剧中他不仅是工厂里先进的劳动者,同时也是男主人公生活中的好友,精神世界的监督者,他近乎是神一般的激进的少年了。可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却强大到不真实,季少良将他所有的心血全部投身于工厂,一切都以生产和实验为重,为了工作而忘记少真的约定,忽视少真的存在,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顾不上,整天想着机器的好坏,团员的身份,这种过于疯狂和偏执的追求,让他几乎丧失了对生活基本的需求,变得单一而乏味。而他跟丁少真之间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同志间建设生产的友谊,至始至终他对丁少真的需要不过是工作上的相互补充与配合罢了。这样一种代表的存在其实是缺乏人性的。
在那样一个全民投身建设生产的年代,任何与其相悖的都要被排除,特别是一些异端的思想,和阶级立场。在姚母,丁爷爷和丁海宽的谈话中就可以明显的感触到:“工厂里倒是能锻炼,可你叫他跟鲜货铺的女掌柜在一块,也能锻炼?”“买野鸭子,你卖来卖去就会把工人阶级的思想感情统统卖掉。”这样的言语体现着他们工人的身份,但是我却从中读出了“阶级歧视”的味道,这也是当时社会最为普遍的视角——只有工人阶级和贫下雇农的地位是最高的,其他的一切,不管你是人民还是敌人,不管你是合法的还是非法都应该受到“歧视”。自己通过买卖挣来的钱就是投机倒把,就是带有“剥削”的意味。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极端的社会环境。
把人变成一个没有情感没有需求的一个工作的机器,与一切带有小资产阶级的行为斗争到底,永远不要忘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这是我从整部剧本里读出的。
整体来看,剧本里所描写的是一家人,却完全不像是一家人。整部剧很少出现情感上的交流,一直以男性为尊。丁海宽与丁爷爷就是家里权利的象征,他们跟丁少纯情感交流很少,把丁少纯工作是否认真,是否在厂里取得先进,作为评判的标准,整天把阶级斗争挂在嘴边,感情偏向近乎到了畸形的状态。而少纯作为一个已经结婚的男人在精神上还依赖着他们,面对事情自己不能干净利索地做决定,麻烦来临时只会一味的逃避,依赖父亲和好友的帮助。而作为父亲的丁海宽,不仅翻看儿子写的情书,还在情感上“抑制”儿子的发展,对于年轻人爱情的不理解。从种种迹象来看,里面的正面人物对于爱情婚姻观念的认识是有残缺的,他们认为谈爱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情调,真正的合适就是同一阶级间的匹配。可见当时文学创作并没有正确地引导人们正确的看待生活和情感。
尽管如此,《千万不要忘记》在艺术上还有它的可取之处的。整部剧从日常的小事入手由小见大,由潜入深,很好的反映出了阶级斗争这一主题。其次剧本的语言通俗易懂,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取自日常,读来让人倍感亲切。可是政治目的终究覆盖住了艺术的成效,不断强调的阶级立场最终打败了情感的交流。把一个在当时看来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好家庭,而现在看来是一个成分残缺,情感淡漠的家庭呈现出来。
http://www.dxsbao.com/art/1567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