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陈允吉谈复旦中文系前辈的文化艺术素养

来源:上海书评

 

封面陈允吉像:刘筝 绘

 

照片拍摄于1959年8月,背景是黄山宾馆,据"北宏聚墨楼"的《一张难得的复旦人合影》介绍,第一排右起是:(不详)、谈家桢、郭绍虞、(不详)、全增嘏、曹亨闻;第二排右起是:(张熏华?)、朱东润、陈望道、卢于道、卢鹤绂、胡文淑、蔡葵、蔡淑莲;第三排右起是:杨师曾、朱伯康、徐常太、吴文祺、王鸣歧;第四排右起是:江泽宏、谭其骧、黄有恒、李铁民、戚叔含、周同庆、陈传璋、李振麟、徐積功、鲍正鹄、(数学系,名不详)。另外,崔明奇、方令儒、殷玉芬等亦前往,但不在照片中。照片指认胡庆沈多有帮助,李南田、朱见亦有贡献。

  上世纪下半叶,复旦大学中文系集结了郭绍虞、朱东润、陈子展、刘大杰、蒋天枢、赵景深、吴文祺、张世禄等一大批名师,星斗璀璨,蔚为壮观。陈允吉老师1957年进入复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既曾师从这些老先生,也曾与他们一起工作,在他的记忆中,这些老先生除了足以名世的学术成就之外,在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上也是各有所擅,留下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复旦中文系过去那些著名的前辈学者,包括郭绍虞、朱东润、陈子展等老先生,在自己的学术专业之外,好像在个人爱好方面也是各有所好,各有所成,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陈允吉:的确是这样。复旦中文系的老先生普遍在传统文化和艺术上有很好的修养,他们的爱好包括旧体诗词、新诗、书法、绘画、戏曲、医道等,因为中文系本身的专业性质,与这些传统艺术文化还是有很密切关系的。在高校里,也不一定每个学校的老师在传统艺术文化方面达到的成就都很高,比如旧体诗词,如果跟东南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中文系比较,复旦中文系的创作成果就不很突出。这是因为双方的创作主体不一样,东南大学主要都是一些名士,传统文学修养很好,对社会现实不太关心;上个世纪复旦的老师则以斗士居多。要做斗士这个说法是郭绍虞先生第一个提出来的,他在解放前夕写了很多文章,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向闻一多、朱自清学习,要做与时代脉搏保持互动的斗士。不管自觉不自觉,复旦陈望道、郭绍虞、吴文祺、陈子展、朱东润等老师,无疑都可以归入斗士的行列。因为这些前辈名师大部分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而且有好几位老师曾经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比如,郭绍虞先生,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吴文祺、赵景深先生都是文学研究会的骨干,刘大杰先生是创造社的成员。陈子展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了上海以后,跟田汉、欧阳予倩都在南国艺术学院任教,推动了中国现代的戏曲运动。他追随鲁迅,写杂文。鲁迅当然杂文写得很好,但是鲁迅下来如果要说杂文写得好,一个是曹聚仁,一个就是陈子展。另外,就是跟陈望道一起推动“大众语”运动,所以后来一直到他把《诗经》《楚辞》译成现代汉语,也是译得非常通俗的,都是从“大众语”这个要求去译的。朱东润先生,是现代传记文学的奠基人。他们都很热爱白话文,在白话文的发展过程中都起过一定的作用。因此他们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爱好,主要体现为一种人文精神的延续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不是怀古恋旧的产物,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酒越陈越香,文学越古越好。”其立足点还是在今天。

  所以这些爱好与他们的学术研究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是吗?

  陈允吉:这些前辈的主要精力都是放在自己从事的教育研究上面,吟诗作画只是业余爱好,不是谋生的手段,也不是扬才露己的资本,这个与那些唯以吟诗作画为能事者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我们系里的这些老师都是有在自己研究领域具有奠基性质的论著的,比如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陈子展先生的《诗经直解》,这些都足以代表一个领域在当时集大成的成就。其实中文系的老师创作旧体诗词的水准,即使在复旦也不能算是最好的。在上世纪下半叶的数十年里,复旦校内老一辈人吟诗作词,要说才力之充沛与诗情之浓郁,当推苏步青先生为第一。苏老是著名的数学大家,和复旦其他老师一样,他只是把写作诗词看成一种业余爱好,所以他的诗词集就叫《苏步青业余诗词集》。

  那先来说说郭绍虞先生吧,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是大家极其推重的,旧体诗词的创作数量也很可观。

  陈允吉:其实郭绍虞先生在诗歌方面的主要贡献在新诗,1920年10月,当时瞿秋白作为北京《晨报》驻莫斯科记者离京赴苏,当时他的一些朋友,郑振铎、郭绍虞、许地山等为他饯行,郭先生当场写了一首《流星》赠别。1921年8月,郭先生南下福州,任协和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曾在此期间写过《江边》《雨后》两首新诗,成为我国新诗创作的早期实践者之一。很有意思,两位著名的书法家,一个沈尹默,一个郭绍虞,都写新诗的。而且沈尹默写的新诗,数量很多,时间更早,当然郭先生在新诗方面也有地位。

  郭先生写的旧体诗词在数量上确实比新诗多得多,解放后所写的作品,碰到节日,常常在《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散见各处,可惜没有加以结集。但是从创作成就上来说,新诗似更有开拓性。

  郭先生书法上的成就诚然是很高的,是一位大家,中文系的老师在传统艺术的各个领域中,成就最高的应该是书法,因为有郭绍虞、朱东润两位大家。郭先生的书法字形秀朗,笔力遒劲,融晋、唐诸家的精髓而自成一体。1933年鲁迅与郑振铎合编《北平笺谱》,特请沈尹默题写书名,先生手书郑振铎的序文。解放后,他历任上海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和名誉主席,1981年又为朵云轩复制的《萝轩变古笺谱》作序并手书。在“文革”中,因为每个老先生都要到同学中去学习,那时工宣队已经进校,知道郭先生字好,工宣队、同学、老师都请他写,郭先生有求必应。所以那段时间保存有郭先生墨迹的人很多,现今有些作品已经流传到社会上。郭先生晚年手抖了,他在天花板上穿一根绳子垂下来,系在笔上写。他是际的墨迹,益发体现出“苍劲”和“迥秀”的统一,挥洒自如又尽在法度之中,在海内外流传甚广。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还刊印了《郭绍虞手书毛泽东诗词》一册。

  我看一些回忆录里提到郭先生家里挂有一幅徐悲鸿给他画的画像,这幅画像您有见过吗?

  陈允吉:郭先生去世以后,有很多他的学生写的回忆录,包括杨明照、王元化、吴中杰、蒋凡、楼鉴明等都写过,有些回忆录里是有提到这件事。上世纪五十年代,郭先生从同济大学调到复旦,住在庐山村,就是现在的第一宿舍,他的客堂间里曾挂过一幅他画像的轴子,个别回忆录里说这是出于徐悲鸿之手。2011年春天,我同蒋凡一起去南京西路先生故宅拜访他的长子郭泽宏,主要是问他一些郭先生生前的事。渐次谈及这幅画,郭泽宏先生当即出示该画,其中所画的先生的像高约二尺,身穿长衫,脚着布鞋,举头轩昂,腹微隆起,右手执卷,目视前方,神情专注作吟咏状。人像通体用线条勾勒而成,笔意简净,与徐悲鸿吸纳了西洋画法讲求明暗之风不类。图像正上方有陈乃乾先生所题的篆体“苍茫咏诗图”五字,是套用了杜甫“独立苍茫自咏诗”一句诗的意思。其左上方则有叶圣陶、顾廷龙两位先生的题款。但这幅画到底是何人所绘,连郭泽宏先生也不知道。因先生和师母谢世多时,实在难以考求了。

  刚刚已经说到,系里另一位书法大家就是朱东润先生了,据说朱先生练字极勤,诸体皆擅。

  陈允吉:郭绍虞、朱东润,再加上哲学系的王蘧常先生,是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复旦的三大书法家。朱先生的书法兼娴篆、隶、楷、行、草诸体,骨气端遒,笔意骏爽,植根深厚,卓然名世。他评论书道,注重笔力,不喜欢姿媚徇俗之体,认为写字切忌黑大方圆的“状元体”,那样的字美则美矣,但根柢浅薄,极易入俗。他在篆书中推崇李斯、李阳冰及清代钱玷、杨沂孙诸家,尤其推崇秦碑《琅玡石刻》。先生断定秦代所立碑刻中,仅《琅玡石刻》一件为李斯真迹,其他都是伪作。所以他本人练习篆书,也是从《琅琊石刻》入手。他把自己居住的宿舍称作“师友琅玡行馆”,或即源出于此。

  他练书法,最初篆书练了十年,再隶书十年,然后是楷书十年,再行书十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标点“二十四史”时,他进入了第五阶段,练习草书,临习孙过庭的《书谱》。朱先生的墨迹,同郭先生的墨迹一样获得了极广的流传。其中的代表作是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无锡写成的篆书《木芙蓉屏》,个中写的是抗战时期他在内地撰作的七言长诗《木芙蓉歌》,这一作品体现了朱先生书法艺术上的极高成就。先生去世以后,上海书画出版社曾经出过《朱东润先生书法作品选》一册。

  这首《木芙蓉歌》在复旦中文系的刊物《诗铎》上刊载过,当时《诗铎》上刊登了朱先生的旧体诗词大概有一百多首。

  陈允吉:是登在复旦中文系编辑的《诗铎》创刊号上的。朱先生的旧体诗词创作,数量比较丰富,而且出手很快。《诗铎》上这一百多首,是根据他晚年自己抄录的一卷旧体诗词全文刊载的。其中就有《木芙蓉歌》,七言长诗一首。抗战期间,先生远处蜀地,在乐山中央大学的师范学院,面对烽火弥连、亲人阻绝,国仇家恨交涌心际,因此撰成了《木芙蓉歌》这首长诗,寄托他深沉的现实感思。朱先生对书法和旧体诗词有一个共同的主张,就是要有笔力,他比较欣赏杜甫说的“书贵瘦硬方通神”,诗歌语言也要显得拗硬脱俗,他不喜欢六朝和初盛唐那种圆美流转的诗歌风格,而更倾向于杜甫以来乃至宋代诗歌中所体现的那股强劲的力量。先生对杜甫评价很高,但是杜甫比较接近盛唐的那些东西他并不欣赏,像《早朝大明宫》《秋兴八首》这样的作品。他在课堂上诵及的杜甫诗歌一般是他比较喜欢的,如:“美人皆黄土,况乃粉黛假”(《玉华宫》)、“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返照》)、“汝阳让帝子,眉宇真天人。虬髯似太宗,色映塞外春”(《八哀诗·汝阳王李琎》)等,他认为这样的表达力度才能把景物、人物的形象和气质全部表现出来。他喜欢遒劲、强硬、拗折的宋诗风气,所以在唐宋两代诗歌中,朱先生是倾向于推崇宋诗的。

  他自己收集的一百多首诗,其实是很不完备的,还有好多大家记得的诗没有收进去。在标点“二十四史”期间,他说起五十年代思想改造的时候,他在沪江大学,中文系有八个人在一起,这些人后来好多都到复人含丰沛气,精微论掩迅雷声。灯前脱帽半头白,壶里分冰彻底清。便合追随淝水上,闲居缀处饷春耕。”后来我们年级不少同学都能背诵此诗,等刘先生从安徽大学回来,还有人拿这首诗跟他开玩笑。

  赵景深先生是戏曲研究大家,据说他自己也会唱戏,您有看过赵先生的表演吗?

  陈允吉:赵先生自小酷爱戏曲,尝师从昆曲名旦尤彩云和张传芳苦学八年,生旦俱工,唱演兼擅。我来复旦不久,中文系和数学系开新生联欢会,赵先生清唱了《西厢记·酬简》。后来听说之前1956年,他们一家人曾联袂登台,在登辉堂(现名相辉堂)献演过《长生殿·小宴》,先生演唐明皇,夫人李希同演杨贵妃,女儿赵超林演宫女。后来,他又邀请俞振飞、言慧珠等戏曲学校的一批人在大礼堂演出,俞振飞先演了《惊鸿记·醉写》,又和言慧珠夫妻俩合演《南柯记·瑶台》,赵先生在这次晚会里演了《邯郸记·扫花》。根据一些回忆录的记载,在抗战时期,他担任迁至大别山区金寨安徽大学的中文系主任,曾计划教大家排《牡丹亭·游园》,又演唱过《贩马记》。一直到他晚年,还邀约一些朋友到家里来唱,他唱《长生殿·小宴》,夫人李希同唱《玉簪记·情挑》。所以他既是个戏曲研究家,也是个戏痴。

  而且他还乐于借助宣唱、表演来充实课堂教学的内涵。比如他的课堂即兴表演,讲到唐代戏弄《踏摇娘》,他就一手叉腰,一手拿着手帕一角,另一角垂地,扭扭捏捏,边唱边哭:“命苦命苦真命苦,一生一世嫁不到好丈夫。”讲到唐代戏弄《钵头》,他就两手指头弯曲置于胸前,上下舞动,作老虎扑人状,模仿老虎的咆哮声。讲到明代传奇南北曲的区别,他分别唱了两段,北曲是李开先《宝剑记》的一段唱词,高亢激越,是典型的北曲情味;南曲是梁辰鱼《浣纱记》的一段唱词,清婉柔靡,凸现南曲的风格,特别是收尾一句拖腔长达十六拍。

  赵先生终生热爱戏曲,而戏曲的元素也贯穿了他的人生,他在逆境中有两个故事,算是痛苦中的诙谐。他因为跟外国人通信很多,在“文革”中被隔离起来查,但一时半会儿又没什么结论,拖了很长时间。当时有学生看守他,有一次学生要去打篮球,为了防止审查对象逃逸,就把他平绑在床上,这时恰好有个要通过赵先生外调的人来找他,去五号楼找,敲门敲半天也不应,少顷赵先生高声回答说:“里面没有人!”对方问:“没有人,你怎么回答呢!”他说:“我不是人,我是牛!”后来事情捅出来,学生也被批评了,之后他们打篮球,就把赵先生带到篮球场边,让他在旁边散散步。还有一件事,就是工宣队追查他,要他交代有没有“里通外国”的问题,他一直不承认。这一天工宣队的态度特别凶,步步紧逼,赵先生就很爽气地说:“有的,我有里通外国的问题。”工宣队员说:“那你准备怎么样啊?”先生说:“我马上写交代材料,明天就可以交给你。”这位工宣队员高兴极了,满心以为案件将有重大突破。但第二天看先生交来的材料,上面写了给外国友人寄过些什么书,最后总结说:“我是把我们国家里的书流通到外国去了,所以我有严重的里通外国问题。”“里”、“通”、“外”、“国”几个字下面都加了小黑点。这两件事表面看来似乎是喜剧,实则是噙着眼泪的苦笑,是荒诞现实中产生的幽默。

  中文系以前还有一位吴剑岚先生也很传奇,说是医术很好,武功也很高,是这样吗?

  陈允吉:吴先生精医道,娴武术,喜绘画,好书法。他行医数十年,“文革”前因为他一直在病休,我们都不知道有这个人,只有一些“老复旦”请他看看病,到“文革”时大家一起学习,一起下乡,才认识他。下乡的时候,他因为有一次光靠切脉就诊断出一个还没有结婚的女青年怀孕了,一下子老百姓把他当做神仙一样,人人都来找他看病,向他求医的群体一下子扩大开来,工宣队啊,学生、老师,还有校外的人。系里请他看病的人很多,有一位在“二十四史”点校组工作的女老师,确诊红斑狼疮,就是吃吴先生的中药痊愈的。吴中杰老师还执弟子礼向他学习医道。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患了萎缩性胃炎,上腹部剧涨,积食不消化,吃了他一剂汤药随即就觉得缓解了。吴先生说:“你这个情况中医叫肝膨气涨,我用小活络汤治之。”为了帮我祛除胃疾,他建议我每天定时将艾条点燃后熏炙腹部的中脘、关元两个穴道,效果十分显著。章培恒先生说:“这个办法确实很好,既不花钱,又不产生任何副作用。”

  武术方面,他也确实很厉害。“文革”期间他在学生班级里学习,为了验证先生是否真有武术,让他伸出一个胳膊,六七个年轻力壮的学生,每人用双手把吴先生的胳膊牢牢抓住。吴先生稍运功夫,吆喝一声,这群学生人人顿觉双手剧痛,被他一下子就挣脱了。大家说吴先生精通武术此话不假。

  当时中文系的老先生当中,就吴先生会画画,他不像外文系的伍蠡甫先生那样画名远传,但仍然显出了较高的素养。他的画作以花草竹石为常见题材,笔法简净,景象空灵,颇含神韵。吴先生的字也蛮好的,当然跟郭、朱两位不能比,但是坚挺轩昂,刚柔兼济,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吴先生还有一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就是他很早就为自己写了一副很长的自挽联,嘱咐家人等他去世后在追悼会上挂出来,后来他儿子在追悼会上确实挂了。若此安排显得与众不同,这到底是一种执着还是一种达观,我觉得真的不好说。

http://www.dxsbao.com/art/149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宣法之精神,筑反诈城墙

社会实践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尾声,在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收获颇丰。以前总在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社会实践?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认识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认识活动和实践…… 胡宗源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查看全文 >>

筑法之基,行稳致远,社会实践感悟心得

首先要表达的是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暑期调研实践活动,本着能够提升自身能力的想法参加了本次实践活动。参加了活动之后,我发现参加本次活动不仅能够提升自己交流和沟通能力还能够提供…… 王文静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查看全文 >>

“筑法之基,行稳致远”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在今年的暑假,我第一次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受益匪浅,不仅仅学习到了一系列的新知识,而且通过与组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也更好地体会到了团队合…… 胡宗源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查看全文 >>

“筑法之基,行稳致远”社会实践感悟

实践感悟参与本次社会实践是我第一次尝试,其中遇到很多困难一度让我产生放弃的念头,但本次社会实践的意义让我感觉不负努力一场。首先我深深感受到防诈骗对我们社会的意义。有一句话很…… 胡宗源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查看全文 >>

法治护行,抵诈骗之险

今年暑假,“筑法之基,行稳致远”社会实践小队对网络电信诈骗方面进行社会实践,通过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相关法律与文章,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相关专业人士的…… 崔昕然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查看全文 >>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筑法之基,行稳致远”实践队社会实践感悟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法律是一盏路灯,照亮征途;法治是桨,向着希望前进。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有些人却是心怀叵测,利用网…… 矫雅婕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查看全文 >>

曲园学子社会实践—赴基层检察院参观实习,多元化助力反诈防骗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上升的势头有所遏制,但是它仍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呈现出专业化、跨平台化等新特点。8月9日,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筑法之基,行稳致远”实践队成员…… 范煣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查看全文 >>

克服贪婪,远离诈骗——“筑法之基,行稳致远”实践队第六十七次社会实践

电影《孤注一掷》的上映给了观众很好的警示,诈骗分子已经将诈骗活动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坏人在暗我在明,我们需要谨慎对待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相信国家的力量,向国家寻求庇…… 李佳燕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曲阜师范大学——护陵园红色遗产,谱黄河文化新章

在前往烈士陵园之前,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对陵园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了解。郑州烈士陵园位于郑州市区西南部,始建于1955年…

走近抗战老兵,传承爱国精神

在阳光明媚的2025年1月15日,里巷相望实践队涌动着一股别样的热潮。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与满怀的敬意,踏…

曲阜文化宣讲之旅: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在华夏广袤的文化版图中,总有一些地方如熠熠星辰,承载着民族的灵魂与智慧。曲阜,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存在之一。当谈及中…

追寻峥嵘岁月,走近抗战老兵

在阳光明媚的2025年1月15日,里巷相望实践队涌动着一股别样的热潮。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与满怀的敬意,踏…

最新发布

新疆现我国最早用煤遗迹 将人类用煤认知前推约千年(图)
  考古现场遗址。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1日电 (史玉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者在对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实施考古工作时,发现一处350平方米的大房址。目前,该遗址共计发掘 …
汪荣祖:“新清史”谬误明显,不宜盲从
& 160;汪荣祖  在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汪荣祖看来,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涉及到个人价值观与文化背景,具有“主体性”。史学也不例外。  11月1日,汪荣祖做客上海社会科学院《史林》讲坛, …
外媒关注故宫用VR重现考古发掘 游客:简直太真实了
  参考消息网11月2日报道外媒称,10岁的张颖头带黑色的超大虚拟现实(VR)眼镜兴奋地说:“太了不起了,我从没想到一个展览会如此好玩。”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0月31日报道,张颖指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 …
韩少功:好小说要“始于情感,终于人物”
& 160;《孤独中有无尽繁华》,韩少功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160;《夜深人静》,韩少功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什么叫“始于情感”?就是对笔下的东西有感觉,有情感,有某种冲动,不是搬个 …
第三届“农民文学奖”在湘阴颁发 余秀华等获奖
  第三届“农民文学奖”在湘阴颁发  余秀华和全国各地20多位农民诗人获奖  湘籍作家张一一呼吁设“农民节”  华声在线11月1日讯(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徐敏)“她骨子里的直率是生命对世界毫 …
罗思义:英美实现快速增长并非依靠自由市场
  罗思义(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日前,张维迎和林毅夫就产业政策展开了争论,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先拜读了林毅夫对产业政策论述的文章,然后看了张维迎所著的《林毅夫在产业政策问题上 …
茅海建:梁启超究竟有着怎样的“民主”思想?
  梁启超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重要的政治和思想人物,从戊戌变法时跟随康有为崭露头角,到后来办报写政论,“笔锋常带感情”,影响了众多读者。有关戊戌时期康梁等人的思想,学界已有不少成果,比如张朋园先 …
文学上的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漫画)(视觉中国 图)  鲍勃·迪伦对民间文学史尤其是英美民歌歌词传统的挖掘、借鉴、发挥,充满了经典意义和启发性,深具知识分子的自觉,大大开拓了诗歌的领土。但是同时,他又不是僵化的知识分 …
高速发展下中国电影缺失的内核
《翻滚吧,阿信》导演林育贤导演、监制、编剧文隽《小别离》编剧何晴《战狼》编剧刘毅  10月已过,除了国庆档唯一的爆款《湄公河行动》票房突破十亿之外,本月的多数电影依然未能激起波澜,全年600亿票房的目标 …
国家文物局:被非法掠夺的文物不得作拍卖标的
  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消息,国家文物局日前印发《文物拍卖管理办法》。《办法》指出,被盗窃、盗掘、走私的文物或者明确属于历史上被非法掠夺的中国文物等几类物品,不得作为拍卖标的。  《办法》规定,在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