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的故事,相信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苏武在汉武帝时,受命从长安出使到西北与匈奴表示友好。不想匈奴上层发生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单于要求苏武背叛汉朝,臣服与他。单于最初派人游说,许以高官和荣华富贵,都被苏武严词拒绝了。后来就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当时是严寒季节,苏武在地窖一天天受尽折磨,渴了,吃口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单于见苏武软硬不吃,最后把他流放到贝尔加湖一带放羊。
苏武在北海整整放了十九年的羊,他手持汉节棒,从壮年到须发全白的老翁。直到老单于故去新单于从政,又与汉朝建立友邦关系,苏武才得以返回长安。苏武不辱使命,忠贞报国的民族气节深受官员和百姓的敬崇。于是,他的故事就这样被一代一代传诵下来。苏氏后代人把苏武奉为他们的先祖,并把他忠贞报国的故事写入族谱,从此立下“忠孝仁俭以忠为先”的祖训。
想想苏武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被匈奴首领流放到贝尔加湖放羊,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苦熬十九年,那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的,他的乡愁又怎能用文字可以形容得了呢?多少笔墨也无法抒写他所经历的苦难啊。
作家毕淑敏曾经在她《带上灵魂去旅行》一书中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只有贝尔加湖知道》。文中详尽描写了她随团到贝尔加湖旅行的经过。从贝尔加湖的人文、地理、气候、环境等全方位耳濡目染的感受描写,当然也写到了苏武的历史故事。许多中国人对贝尔加湖情有独钟,选择去那里旅行,我想,人们更多的是想切身体会一下苏武当年在北海放羊的感受吧。可是,历史已经翻篇了,贝尔加湖旅游的开发,又怎可与两千年前的汉朝同日而语?
耳畔似乎又响起《苏武牧羊》的歌谣。记得儿时的音乐启蒙,是因为听了邻居伙伴唱的那首《苏武牧羊》的歌。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穷愁十九年。
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听笳声,
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
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
望儿归,
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
拱服汉德威。
尽管那时候的我还无法理解歌词的全部含义,但歌曲悲怆的旋律久久萦绕在脑海,挥之不去。以后,常常听到教堂,或者道观里的诵唱,均以《苏武牧羊》的旋律进行填词翻唱,我想,苏武若有知,他也会觉得他那十九年的北海牧羊经历没有白过吧。
两年前,忽然心血来潮,想写一篇以音乐人生为主题的文章,还是受《苏武牧羊》略显悲怆的旋律得到启示,于是查找了一些资料。百度上显示的关于《苏武牧羊》的创作有很多版本,作词有蒋荫棠和翁曾坤之说,而作曲是田锡侯先生,最早的创作时间可以追朔到上世纪初叶。其实,作为最早的学堂歌曲,歌曲的最初创作具体时间如今已无所考证,也没有哪位作者后人出来声讨版权之争,人们更多记住的仍是那位“留胡节不辱”的汉朝使节苏武。
《记住乡愁》的纪录片在继续播放着苏武在国内和国外的后人对先祖祖训的弘扬,几十代的苏氏后人乃至全国各地的人们仍在传诵着苏武的故事.戏台上和村庄广场上依然响起激昂高亢的秦腔,人们把苏武的乡愁一代代地传诵下去,寻根问祖,不辱作为华夏炎黄子孙的忠贞气节。
http://www.dxsbao.com/art/138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