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海门贝雕,致力于推动海门贝雕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2018年7月24日上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的指导老师陈绮雯与贝雕申遗推进小组来到汕头市潮阳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进行有关非遗事项的咨询与采访。
图1:潮阳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首先接待我们的是广电新局的陈炎坤股长。在得知了我们的来意后,陈股长表示积极的配合我们的工作,并且拿出了关于申报潮阳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文件,向我们详细阐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期准备工作。
图2:潮阳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
陈股长提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具备以下几种条件。首先是必须有一个法人单位,可以是贝雕艺术协会,也可以是贝雕工作室以此作为贝雕的一个保护性单位。其次是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了,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者和传递者,传承人必须具备足够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且有三代以上的师徒传承谱系作为支撑。最后还需准备一份有关贝雕的宣传视频,内容要包含贝雕的历史介绍,发展演变,以及工艺的传承和制作工序。谈起海门贝雕,陈股长表示
以目前海门贝雕的条件及曾给海门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贡献,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完全足够资格的。
图3:陈股长介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
陈股长对于我们为海门贝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表示支持并付诸于行动,在支持海门贝雕申报非遗的宣传板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表示下午帮我们约见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馆长兼潮阳区非遗保护中心的主任翁木顺先生。
图4:陈股长为支持贝雕申遗签名
下午三点,我们如约来到了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在会谈一开始,翁主任表示十分支持海门贝雕申遗,且在十几年前就有此意愿,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这些年来进展较慢。馆长认为在申报非遗的道路上是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政府、艺人及像我们这样的社会力量推动,政府和艺人要保持相互信任的关系,再加以社会力量的助力,申报非遗的道路才能更加顺利的进行下去。
图5:潮阳文化馆
在聊到海门贝雕没落的原因时,除去原料、资金、艺人及市场方面的原因外,翁主任有其独特的见解。他提到在七十年代后期,海门贝雕本是当地富有盛名的工艺美术之一。当时停靠在海门港口的台湾渔船中的商人们得知手表在内陆是一种稀缺品,于是将手表从台湾走私到海门,经由海门发往全国各地。商人们拿一筐一筐的手表换取海门当地人的黄金,当地人再以高价卖出,也得到极高的利润;在极高的利润面前,渔人们毫无心思捕鱼捞贝,最终导致贝雕厂原料上的供不应求,工人们也纷纷跟随潮流进入倒卖手表的行业,放弃贝雕厂的工作,导致贝雕厂的生产工作停滞。这次的事件不仅打乱了海门贝雕的运作,也导致了海门经济的持续低迷。时至今日,海门贝雕的现状依旧不容乐观,以前多处交易地也踪迹难寻。
图6:翁主任、陈股长观看第一届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成果
管贝雕目前的状况是落寞的,但是贝雕的潜力是却是无穷大的。从它的原料来说,贝壳一开始是作为货币流通,在人类历史中地位崇高,而后结合雕刻艺术,融入人们的审美视线中。以前的贝雕作品通常是山水花鸟写意等传统题材,亦或是福禄寿作寓等有着吉祥寓意的题材。时代在变化,创新便是传统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保障,固步自封必将走向落寞,例如贝雕必须保证它的手艺上的传承性,也要在它的作品中呈现出新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不是一种实质性物质,传承的应是透过物质本身体现出来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上的传承也需要一个载体,是需要落在一个实质性的具备生产性保护的基地上。翁主任提议要将海门的贝雕艺人都集合起来,形成一个基地或是工作室,使其停滞的生产再次运转起来,使得海门贝雕真正的“活”起来。
说起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翁主任以韩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例子作为对比。在韩国,非遗是没有申报人的,是由国家分配教授带领学生研究进行传承,他们无须担心工资经费的问题,一生就专心研究继承一门技艺,然后由学生再传承给自己的学生。这样代代相传,延展开来,能够保证非遗项目的传承性以及纯净性。
图7:翁主任向我们阐述国家非遗保护的对比
两顾文化馆,翁馆长对于我们两年来致力于推动海门贝雕复兴的行动感到欣喜,并且表示了正是有我们这样的新鲜血液加入国家申遗的队伍中,作为政府与艺人沟通的桥梁,为海门贝雕申请非遗保驾护航。会谈到了尾声,翁馆长同样对海门贝雕申请非遗的行动表示赞同,在宣传板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且,为了鼓励我们大学生热心于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工艺行为,给予队伍一份书面致谢词及签字盖章。
图8:翁主任签字盖章
图9:合照留念
(通讯员:汪鑫 图片拍摄者:朱凯蓉)
http://www.dxsbao.com/art/1312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