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23日,人文学院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陈燕婷研究员来院举办题为《南音何以为是化石》《民间音乐资源的当代发掘》的学术讲座。
4月22日上午的讲座中陈燕婷研究员讲述南音的历史、发展。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南音在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以及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得到大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通过南音的特殊音乐文化作用大力发展与上述地区与国家的文化与经济交流,取得很好的效果。
陈燕婷研究员通过南音与敦煌壁画、曲子词音乐、汉相和歌、南管、南戏等传统音乐进行深入比较,在图像、文献、现存乐种多方面深入研究,考证横抱琵琶、拍板、三弦等乐器使用以及在乐队中的地位,发现南音与这些传统音乐形式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指出南音保留着中国古老音乐的基因,是我国传统音乐与文化的活化石。
4月23日下午的讲座,陈燕婷研究员从民间音乐的内涵开始阐述,指出研究者兼有民间与官方的身份进行民间音乐的当代发掘,是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身份特点。开展学术研究时,除了要以局内人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还需要跳出来,从更广、更高、更广阔的局外人角度来审视研究对象。很多民歌民间音乐,因为他者的发掘而传遍大江南北。王洛宾发掘新疆等地的歌曲,把一些大家都不熟悉的歌曲,从地方介绍给全国,成了国内有名的作品,扩大了新疆等地区的音乐文化艺术影响力。
通过潮州筝曲《柳青娘》三位不同艺术家的演奏,指出民族音乐发掘一方面要保护好民间原样音乐,另一方面也要进行各种创新性发展。要从审美人类学视角强调音乐的社会文化语境,强调不同地区美感的差异性,艺术音乐不见得比民间音乐高级,只是不同的音乐类别。
陈燕婷研究员介绍了谭盾创作的《地图》以及郭文景创作的《蜀道难》运用民间音乐进行创新性发展成功的案例。指出民间音乐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体,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这些活生生的传统音乐,对两位作曲家产生深刻的影响,他们创作时这些民间音乐都不断的涌现出来,硕果累累。
两场讲座中学生认真聆听、主动思考。讲座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有的同学向陈老师分享自己小时候接触民间音乐的困惑;还有的同学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性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师生积极互动,展现了人文学院音乐学子认真求学与积极探索的良好精神。
http://www.dxsbao.com/xiaonei/7271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