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外国文学的别样风采 歌德曾说:“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在华中农业大学外国文学的课堂上,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在双重语言下来外国文学的别样风采。 心生敬畏的战斗民族 “难道命运这么奇怪地使我同她重逢,就是为了让我死吗?” 教授外国文学课的金艳老师动情的朗诵带领同学们畅游了俄国文学世界,走进文艺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感受了这个民族带给人们的敬畏感。 课堂伊始,金老师通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引导大家走进俄罗斯民族: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履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只有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久久回荡。 金教授介绍到,俄罗斯民族,被称为“开战斗机”的民族,其文学硕果累累,列夫托尔斯泰可谓是俄国文学的高峰,金老师从列夫托尔斯泰的家世背景说起,她介绍到,他出生贵族拥有特权,但他却不能忍受特权,同情被压迫者,但又不希望被压迫者起来革命,托尔斯泰希望和劳动人民融为一体,有的是对灵魂的自我完善。 广告1502班的同学对《战争与和平》的改编与演绎更是体现了这一点。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而同学们流畅连贯、富有感染力的表演,将作者的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演绎的淋漓尽致,更让同学深深领会到列夫托尔斯泰对战争的反对,以及对战争各方的受难给予的深切同情。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出自《安娜卡列尼娜》。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也是托尔斯泰对灵魂的自我完善的忧虑与迷惘。而在其写作生涯的后期可以体会他心灵的冲突逐渐趋于平静,对“肉体”的人施以更加严厉的否定。 金艳老师强调到:“这堂课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大致了解人性探索的意义及发展脉络。掌握从文学切入文化的能力。”而精彩的课堂文学展示,则是同学对人性探索的切口。在第一堂课时,三个班级会进行抽签,大致了解展示的文学时期,在展示前两周,老师也会提前告知,让同学做好充足准备。同学们也表示,要想完成一次精彩的课堂展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阅读相关时期的作品,抓紧主要思想进行改编。要将厚重的文学浓缩为课堂展示的十几分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http://www.dxsbao.com/xiaonei/759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