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承载着跨越时空的信仰力量;一串跃动的数据代码,串联起科技与人文的深情对话。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大数据2302团支部以“数据灵犀焕先辈旧影,时光墨韵绘时代新章”为主题开展团日活动。青年学子们运用AI图像修复、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和工具,让许多英雄与先辈的珍贵影像重焕光彩,在数字技术与红色传承的交响中谱写出新时代的青春乐章。
科技对话历史,数据守护记忆。“当人们用智能算法还原杨靖宇将军照片的军装细节时,那些褶皱里仿佛还留存着东北雪原的寒霜。”在主题团日分享会上,团支部书记吴羿宏向同学们展示修复成果。这场以“科技的温度”为关键词的交流活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红色文化传承紧密相连。
团支部成员们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知识,用生动的语言探讨AI图像修复技术原理。算法能自动识别缺损区域,参考历史影像资料进行智能补全。同学们发现,通过大数据构建的民国时期服装、建筑数据库,能够为破损的红军军装、模糊的八角帽等元素提供修复依据。当AI重构出英雄烈士清晰的眉宇,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技术奇迹,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同学们认为,运用现代科技修复历史影像,既是对技术伦理的实践探索,更是用数字语言续写红色精神的文化自觉。
技术赋能传承,青年接力使命。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团支部组建了“时光修复小组”,开启了技术实践。同学们选取了近现代历史、家中旧照片等有所损毁或是褪色泛黄的珍贵影像,使用Stable Diffusion,选取合适的大模型工具,确定具体的参数,运用AI Photo Enhancer软件以及开源项目Bringing-Old-Photos-Back-to-Life等,展开了一场与时光赛跑的修复工程。
实践过程中团支部的同学们了解了AI修复老旧照片的主要原理:先用AI自动填补大面积缺损,再结合历史文献手动校准细节,最后通过色彩还原算法恢复时代本色。在修复一张抗美援朝战士合影时,技术人员还需要参考军事博物馆的文物数据,才能精准还原胸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布章,让斑驳的荣誉重新绽放光芒。
参数调整就像在显微镜下作画,每次0.1的数值变化都关系着先烈面容的还原度。团支部的同学积极响应,同学们都尝试运用相关的工具修复了一到两张旧照片,整合制作了《岁月映画》数字纪念相册
赓续传承,数字长明灯照亮精神星河。革命先烈是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我们应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缅怀先烈、崇尚英雄的重要论述,铭记一切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到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人工智能,将为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既要抢抓机遇,促进人工智能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也要推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文化领域的融合,拓展数字人文的实践范畴。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大数据2302团支部的青年们结合所学顺势而为,运用科技的力量诠释着对历史的敬畏。他们手中的算法模型不仅是修复工具,更是联通过去与未来的时光机;屏幕上的像素不只是数据单元,更凝聚着对红色基因的守护热忱。当技术理性与人文情怀碰撞出绚丽火花,便照亮了新时代青年科技报国的精神航向。
作者:吴羿宏
摄影:陈皓然
http://www.dxsbao.com/xiaonei/7249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