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王强盛,男,汉族,2000年6月出生,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人,艺术传媒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04班(箕城书院)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生研究员。遇见信院,邂逅非遗,王强盛不仅学会了复刻“石头上的历史”,而且坚定了要传承历史的决心。他说:“我坚定了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信心,也加深了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提升了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说,信院的非遗,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2020年10月进入信院读大学。信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加入社团,我除了加入学生会外,还是“艺家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
2020年11月23日,学校组织了大型非遗活动——“首届‘古欢’非遗技艺”创意体验周系列活动暨第五届“十分创意”大学生创意文化节。我们学院是承办单位。为了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老师让我们提前学习了解各项非遗技艺。我没想到,由此,我走上了自己的拓碑之路。
学会拓碑
当时,教我们拓碑的是非遗研究中心的王书豪老师,从他那里,我了解了拓碑的学名叫金石传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贴纸、捶打、上墨、揭纸四个步骤。在现场,老师提醒我们要认真看仔细学。我看着老师捶捶打打,不在意地想:咳,这不是小case嘛!
真到了我操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还是太年轻了。第一步喷水贴纸,要轻轻地用刷子一点一点把宣纸刷平,不能有褶皱——会把纸刷破。我是个急性子,总想着这么简单的事情肯定很快就能弄好,结果上了好几次纸都没有一张合格,我非常恼火。老师看到之后走过来对我说:“不要急躁!心不安定,则一事无成。”我没有说话,一个人站在那发了一阵呆,看着周围同学们认真的模样,我想既然大家都能做好,我有什么理由做不好呢?于是继续干。前几次还是一如既往地把纸刷破,后来,我想起老师的话,先慢下来,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手上,一点一点地耐心刷。呼,我松口气——终于完整地贴好了一张纸。
接下来的难题是捶打,经常把纸打坏。老师在旁边指导:“不要用腕力,只用臂力”。我尝试着体会那种感觉,在一锤一锤的感受中,终于成功把字印了下去。
最关键步骤是上墨。刚开始我用拓包上墨,总是不均匀,黑一块白一块——同学们互相开玩笑,这叫“烧饼拓”。当时我真的觉得这件事情好难。当我紧张焦躁的时候,我念叨着“心不安定,一事无成”,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我回想着老师 “墨扑需要轻轻锤拓,先轻后重,反复刷上三四遍直到黑亮如乌金,黑白分明,才算成功”的讲解,模仿着老师示范时的样子,轻轻地上墨。
那次学习整整持续了五天,在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中我渐渐爱上了非遗。从刚开始的以力拓碑,到现在的以技驭墨,将心意注入拓碑技艺中,我渐渐明白了当时老师说的那句“心不安定,一事无成”的真实意义。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每遇到难题手足无措焦躁不安时,我总用老师的这句话提醒自己,让自己把心静下来,把注意力集中起来。
再现历史
摸爬滚打了一年,我自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掌握了拓碑的技艺。
2021年7月,利用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非遗研究中心和当地文化旅游局、文物管理所接洽后,在当地组织了摩崖石窟文物考察。我不愿放弃这个实践拓碑技艺的机会,二话没说报了名。
那几天太谷的天气很热,在太阳的暴晒下,每个人都无精打采。我们开了几个小时的车,沿着盘山公路一直往山里走。沿途风景越来越美,让我们感叹不已。
到达目的地附近的一个村子之后,车子不能继续前行了。在当地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我们提着大包小包,顶着大太阳开始爬山。目的地磨龛云树在半山腰,有一排石窟,窟内是北魏、东魏、北齐一直到唐宋时期的佛教造像与题记,大多为本地居士开凿,带有祈福性质,距今都已在千年以上。老师说,此处原来有寺庙,几乎可以称作太谷的“悬空寺”,是明清《太谷县志》记载的十景之一。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抚摸一千多年的文物,心中暗自赞叹太谷竟然还有如此美妙的艺术杰作。
我们的任务是拓印难度更高的浮雕。我站在老师旁边,既是助手,也是学习者,心里非常开心,自己学到的技艺终于可以运用了,浑身都充满了干劲。
石窟造像周围一般都有题记,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之前,当地文物界认为此处石窟没有题记,但是在拓碑的时候,我们却突然发现莲花座下竟然隐约有字,激动不已——这是一千多年前古人的记录,我们竟然见证了它被重新发现!随后,有同学又在远处草丛里发现了一块残碑。我立即拿起铁锹清理出来一条小路,大家围在一起,兴奋得几乎要跳起来。
初步研读,判断是清代中期寺庙的修建碑记。如今寺庙荡然无存,只有这块碑石留了下来,告诉我们那一段历史,让人唏嘘不已。清理完现场,老师交给我一个任务:把这块残碑拓出来。旁边这么多学长,老师唯独挑选我,我觉得一定是有意锻炼我,于是我心里叮嘱自己:“一定要拓好,不然这一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我把拓碑的每一个步骤又回想一遍,洗碑、喷水、贴纸、捶打、上墨、揭纸……每一步我都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大家在周围讨论碑文与石窟,我却好像什么也听不见,只有眼前要做的事。
最终我拓出了一张成功的作品,我感觉,自从开始学习以来,这是最成功、最好的一张。
经过这次登山考察,我真正明白了拓碑的意义和价值,也对自己从事的非遗工作有了新认识:我是在解开历史的密码,是在传承历史,从学习和传承中,提升自己。
传承非遗
从山上回来不久,学生会也开始了换届。对非遗产生了浓厚兴趣的我,觉得自己应该将非遗技艺介绍给更多人,在参加了志愿服务部竞选的同时,还申请成为一名非遗学生研究员,带着新同学学习拓碑,宣传非遗。
第一次活动是在三达书院举办的,由我给其他同学讲解拓碑技术。为了讲好这次,我整理了很多资料,既怕太专业同学们听不懂,又怕太浅显同学们没兴趣。在借鉴往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我调整了一下设计——先给大家讲解不同的拓碑方法,如“乌金拓”“蝉翼拓”“朱拓”,讲解碑拓在传承历史方面的重要作用,然后再“一帮一”地进行实际操练。
在台上,我演示完之后,看着同学们自己上手试拓,突然一瞬间想到了大一时候自己第一次学习拓碑的场景。那时,我和他们一样好奇,也一样充满了兴趣。
中间,我发现了一个同学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我走过去问,他告诉我说他试了好几遍,一直都不行。这不就是当年的我吗?于是,我把王老师当时和我说的那句话“心不安定,一事无成”告诉了他,鼓励他之前步骤没有错,让他沉下心慢慢来。我边说边指导他从第一步开始,贴纸、喷水……看到他最终完成一篇作品而高兴得手舞足蹈,我似乎比他还要开心,我仿佛看到,明年,他也在指导着另外一名同学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体会和感受到了传承的意义,对我也是一次极其重要的能力锻炼机会。虽然活动不大,但这是我第一次带队组织,所以一开始还是很紧张,甚至内心本能地还有些抗拒,害怕自己讲不好。刚站上台,下面的同学都盯着我,我不由得手心冒汗,尽管有提前准备好的演讲稿和PPT,但有一些话说起来还是不通顺。但讲着讲着,自己渐渐沉浸在了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体验之中,再加上实践环节近距离的一对一指导,活动开始时形成的那种距离感荡然无存,语言表达得也越来越顺畅。
从那之后我陆续组织举办了各种传承非遗文化的活动,将拓碑技艺教给更多的同学,体会到了传承的成就感,自己的表达也渐渐做到了挥洒自如。
今年夏天,王老师交给我一项任务,拣选非遗中心历年来所拓的碑文拓片,协助他整理《拾遗记·晋中信息学院金石传拓非遗传习成果图录》。我从众多作品之中挑选出了30张认为质量还不错的,拿给老师看。老师扫视了一圈,拿起其中的一张,自言自语地说:“这张拓得真好啊,一定要放书里面!”我想:这是哪位大神的作品?一定要向人家学习!翻看拓片背后的记录信息,上面赫然写着:王强盛!我抬头看向老师,俩人相视一笑,我从老师的眼神里看到了肯定和认可。
我的大学时光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三。这三年里,我的生活没有离开过传拓和非遗。我很庆幸来到信院,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拓碑、书法、年画,听皮影戏、学古琴,走进非遗诞生地,感受他们背后的故事……日积月累的熏陶不仅坚定了我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信心,也加深了我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提升了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说,信院的非遗,改变了我的人生!
http://www.dxsbao.com/xiaonei/5556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