槿树的绿叶点缀着院房,青砖红窗诉说着故事。这里便是何思敬纪念馆,全面讲述着“红色法学家”何思敬同志求学奋进,为党与人民奉献一生的故事。塘栖镇政府于2019年对何思敬故居进行了细致的改造,最终建成为现如今的何思敬纪念馆。
初入何思敬纪念馆,跃入眼帘的便是何思敬雕像,端庄肃穆的神情表明了他的身份。纪念馆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讲述了其早期求学探索、中期为党奋斗、晚期严肃治学的人生历程。纪念馆共分为两层,一楼馆内展览了何思敬少年求学的艰辛历程。何思敬年少时东渡日本,前往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社会学专业,并借此机会辅修德语专业,为日后对西方先进法学知识的翻译与学习打下基础。数年后回国,担任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主持中山大学法学院教学工作。
1932年,何思敬迎来属于他的重要时刻。1932年爆发了“一·二八”事变,何思敬为呼吁抗日,倾囊捐款以支持上海军队抗战,同时发文抨击蒋介石的消极抗战思想。同年五月,何思敬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的民族解放奋斗历程。为宣传抗日思想,何思敬专门撰写《上国联书》。同时,在国际调查团为日本侵华加之辩解的情况下,何思敬撰写《国际调查团报告》以批驳该团思想的谬误,论证了日本侵华的不合法性。
1937年,何思敬来到延安。延安时期的何思敬主要从事马列著作的翻译工作,并对战俘进行思想教育改造。共计翻译了《哥达纲领批判》《哲学的贫困》《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马列主义经典作品,促进了马列主义的传播与研究。解放战争时期,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等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来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随后在《解放日报》中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反动实质,反驳了蒋介石《中国之命运》的错误论断,站在法学的角度批判了蒋介石宣扬的法西斯主义独裁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何思敬先后担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系教授,参与编写了诸多法律文件。
何思敬为中国的法学事业奉献了一生,毛泽东更是评价他为“全国第一流的法学家”,是一个“有正义感、有勇气、有学问”的人。在激烈动荡的社会之中,何思敬紧紧抓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毅然决然地成为了红色法学家,不断为马克思主义与法律精神的传播做出努力。
历史的沧桑凝聚在何思敬纪念馆之中,岁月不曾离去,只要我们愿意抓住。
http://www.dxsbao.com/xiaonei/5276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