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松翠柏卫忠魂,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导语:本次实践是由滁州学院地信学院测绘工程的五名学生组成的赴淮海战役遗址,悟先烈革命精神红色旅游小队,队内成员分头行动分别去往淮海战役遗址双堆烈士陵园和淮海战役总委领馆进行暑期实践。
由于疫情影响以及本地雨季影响,在确保安全有效率的前提下,选择了分头行动。两名成员到距离自己最近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学习探索。
出行这天倒是连绵雨天中难得的晴天,烈日高照,一名成员成功到达双堆烈士集,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消磨了些许耐心,蓝天白云衬得门口的红旗格外鲜艳,瞬间让人倦意消散,热血翻涌。由于队员对这段历史不是特别了解,特地请来专业的老师进行讲解。
淮海战役是初中就学到的,三大战役中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正参观时有一行人结伴走来,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共产党员的徽章,看到队员在拍照主动和大家交流起来,其中一位同志说起小时候的记忆,这里只有两个大土堆,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后开始正式修葺陵园,图中为保留修葺的一个土堆。
成员想更多深度了解这片烈士陵园,进入陵园不由肃然起敬,噤声从园中穿过,不敢过多打扰,出于对逝者的尊重并没有对墓园进行拍摄,仅仅依靠课本文字以及人们语言的描述便足以感知当时战争的惨烈,听着老师报出的数字,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这真的不只是冰冷的数据而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队员不禁问起“那么当时牺牲的战士们家里会有补偿吗?历史会记住每个人的名字吗?”果然是年轻人会问出的问题,没有经历过战争便不知道战争的残忍,有些士兵可能连尸首也找不到吧,这座陵园至少刻下了他们的名字,若先辈尚有一丝英魂残留世间,看到这如今盛世也会欣慰吧。走到片陵园最深处可以看到为烈士们修建的记名石碑,十几面石碑记满了人名。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感受。同行的人感叹“看这得有多少人啊!”
转到陵园另一边发现了慰烈士工程碑记,果然此处只埋葬了部分遗体,其余散落在县城的各处,敬立无名烈士公墓两座、有名烈士墓八百一十四座。
另一队前往淮海战役前总领馆,此处地方并不大,一间屋子里放置了许多当时遗留的作战工具还有手写电报。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淮海战役是如何战略布局最后取得胜利,以少胜多。就当时使用兵力及装备来看,国军还是居于优势,如果战地指挥官企图旺盛,意志坚强,运用得宜,未尝不可以取胜。只因国军作战计划不定而且不能贯彻,战地总司令消极保守,各部队行动部调不一,才致为解放军所乘而败阵。
解放军则战略战术配合良好,刘伯承和陈毅协调密切,在战术行动上依旧使用其惯用战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围点打援,逐一击破国军,获胜一仗。
淮海战役发起时,解放军并不占优势。在华东和中原战场,国民党军有刘峙、白崇禧两个重兵集团,总兵力超过解放军。在武器装备和兵力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中央军委在坚持对战役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注重发挥各级指挥员的聪明才智,尊重一线指挥员的创造。
1951年2月11日,刘伯承、陈毅受毛泽东主席委托,向尤金作了介绍。陈毅概括说明淮海决战胜利的原因:“一是敌人战略判断错误,认为我们没有力量,不会集中兵力同他决战。二是我们战役战术上分批分割歼敌,发挥我们的长处。三是庞大深厚的民力支援,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四是战役进程很艰苦,战斗中靠战士们勇敢、献身精神和天才来完成战略战役的正确决定。五是发挥了政治攻势的作用,对敌人实行分化。总之,这是毛主席军事思想成功的范例。”可见战略的重要性,当时的方法至今仍然适用,值得学习。
实地考察后队员们通过网上交流分享了自己的见闻,讨论策划了后续对于红色旅游地的宣传以及淮海战役这段历史的普及计划。从而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地方,达到弘扬革命精神的目的。由于此次主要是线上实践,无法召集同学进行线下宣传,计划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图文,召集同学转发。最后队员们集中开会,总结此次活动的收获以及宣传成果分别撰写实践报告及感悟。
通讯员 姚泽慧
http://www.dxsbao.com/xiaonei/3186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