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在我国有着复杂曲折的历史沿革,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的奴隶社会,以后各朝代都有对学生军训的记录。
军训已经过了两周,同学们也已经过了艰苦的训练,得到了精神的升华,但不知同学们对于军训的历史了解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军训是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培养和储备中国军队后备兵员及预备役军官,壮大国防力量的极度有效的手段。
在商代,由于诸侯间战争增多,统治者对军事训练日益重视,除了对正规军队进行训练外,还通过学校对各级贵族进行军事教育。
西周时期,大学以习武为主,教师一般由军官担任。军训主要内容为习射,即学射箭,加驾驭五种战车的方法等。这是我国古代最早对学生进行军训的记载。
春秋时期,对广大“亦兵亦农”的普通国人来说,更主要的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是通过参与田猎活动来实现的。除此之外,排演战斗舞蹈(“武舞”),也是春秋时期列国军事训练中的重要项目。参加武舞的人员,一般都手持戈盾,模拟作战的基本动作,既用来激励舞者本人和旁观者的战斗激情和尚武精神,又促使参加舞蹈者熟悉作战动作的要领,为实战作必要的准备。
秦汉之时,学校军训则开始走下坡路了。儒家学术逐渐被奉为正统,军训的职能弱化为一种礼仪程式,但并未被废止。
隋朝时,更是开始“偃武修文”大力削减武备,国家教育重点由学武转为修文,军训渐渐被弃之不顾。
唐朝在开国之初确立战时重武、平时重文的国策,但唐朝的取士之法仍偏科举,学校沦为科举附属品,军训废止。
宋朝时,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被推向高潮,武将地位被读书士子全面超越。
清王朝以武功开国而得天下,开国之初举办教育是文武并重。从官学、国学到地方学,学校的课程多数是文武兼备,都开设骑射课。文科考试先试骑射击,八旗子弟武功不及格者不得考文场,这个规定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军训的开展
1912年1月19日,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法》,明确规定“高等小学以上体操应注重兵式”。实行了具有国民党特色的童子军训练制度,并规定了童子军军事训练的内容和管理。
1912年9月,正式将军事教育列入教育宗旨,令全国各学校注重军训。许多学校还组织了“少年义勇团”或“童子军”,借以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技能,学校军训迅速展开。
军训的重启是在1929年,其时,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军事教育重新受到重视。当年1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
我国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真正走向正轨,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1955年7月我国颁布第一部《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作出了在大学生、高级中学学生中进行军事训练的规定,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风气所及,民间也竞相效仿。
了解军训历史,深切感悟学习军训精神,有利于提高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更好的完成军事训练而奋斗!
http://www.dxsbao.com/xiaonei/2395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