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不是形象工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只要有垃圾,就应普及垃圾分类理念,倡导垃圾分类绿色行动。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7月9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环动南阳”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前往太谷县胡村镇,实地考察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
图为镇长为志愿者讲述胡村镇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王景颖 摄
小问题 大民生
走入胡村镇,映入眼帘的是井然有序的村道,偌大的村庄不见积存垃圾,道路沿线看不到残墙断壁,走一段路就可以看到用于分类安置的垃圾桶供村民投放各类垃圾,呈现出一幅“绿、美、畅、洁、安”的美丽新农村景象。环卫工人正开着新投入的垃圾回收车穿梭于村里各处,回收家家户户已分类好的垃圾。志愿者们调查了解到,胡村镇目前实行垃圾“定时定点”回收,每户发放三个垃圾桶,包括可腐烂、不可腐烂、渣土专用三类。垃圾车配有广播,村民只需在家里把垃圾分类处理好,听到广播,出门投放即可,方便省时。统一回收的垃圾再由卫生部门送到村外垃圾分类运转站。“之前,街道上垃圾随处可见,很少有人注意垃圾投放。实行垃圾分类,既能减轻垃圾处理的体量,又能变废为宝,我们的工作也更加有序。”
图为志愿者学习全自动电热蒸汽发生器的使用。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王景颖 摄
图为技术人员向志愿者介绍“蚯蚓床法”的工作原理。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王景颖 摄
再回收 重利用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如何将其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分类处理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志愿者们来到垃圾分类运转站,进行垃圾分类和处理的学习。农村的垃圾分类处理可“入乡随俗”,如果能结合乡村实际,找到更接地气的垃圾分类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该运转站主要采取“蚯蚓床法”对垃圾进行处理。利用蚯蚓喜欢吞食完全腐熟的有机物的特性从而利用它去除有机物。运转站的技术人员说:“传统的焚烧、堆肥、填埋的三种处理方法都有很大的使用局限性,‘蚯蚓床法’工艺流程简单管理方便、无二次污染造价和运行费用低廉,特别是副产物蚯蚓和蚓粪都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特点,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巨大发展潜力。”生物技术专业的同学学习使用全自动电热蒸汽发生器,深入了解蚯蚓分解垃圾的原理。不论是摆放机器的室内,还是运转站外,没有一丝垃圾堆积散发出的臭味,这是因为蚯蚓促进微生物的活性,它们间的联合作用加速了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并能够有效地除去或抑制堆制过程中产生的臭味。蒸汽产生的水不仅可以增加“蚯蚓床”内的湿度,平衡温度,还可以供应运转站周围绿化的用水,高效利用,真正做到“变废为宝、零浪费”。
图为志愿者在胡村镇参观垃圾分类配备设施。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王景颖 摄
重宣传 树意识
垃圾分类,绝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重在养成。下午,志愿者再次回到胡村,进行垃圾分类宣传。目前,由于垃圾分类工作刚刚起步,且没有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依托,导致垃圾分类制度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加之,部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垃圾回收的环保作用未能受到大家的重视,在落实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实际行动普遍“打折扣”,意识转变方面的“软件”明显滞后,给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推进带来了阻碍。“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志愿者与小朋友们进行“垃圾蹲”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垃圾分类。张贴海报、拉横幅、播放宣传短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为今后胡村镇垃圾分类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政府与百姓的共同努力下,胡村的绿色生态环保将迈向新台阶。
参观学习结束,志愿者们充分理解垃圾分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家长、老师为孩子们做好榜样,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形成良好的风气,相信在政府的号召、干部的领导及各界媒体的大力宣传下,村民转变观念,日渐提高垃圾分类意识,通过不懈努力,加快胡村镇建设发展美丽新农村的步伐。
http://www.dxsbao.com/xiaonei/2275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