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信息环境存在替代客观环境的现实,这种替代的结果除了影响人的认知行为外,也会影响现实环境,使现实环境无形中涂抹上信息化的色彩。—李普曼“拟态环境说”
一场新闻伦理之中的追求真相是非之争成为了双方在有限时间内调控利己信息的舆论之争。
从刘强东被明尼苏达州警察以涉嫌性侵为由逮捕的照片里流出开始,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拟态环境便应运而生,在这浑水中,调控不知真假和是否完整的信息成为了引导舆论的关键点。一些习惯于消费热点却不讲操守、不负责任的传统媒体、自媒体一拥而上,各种阴谋论、段子、假消息报道充斥网络,诸如明州案女主的身份所谓的“大波妹”、“清纯妹”等谣言,归根结底所有的信息都离不开利益,所出现的信息都围绕着某一方的利益而展开,舆论之争的背后就是利益在推波助澜。
在事件开始,刘强东陷于刑事起诉,公众的注意力在于这场起诉的结果,而最终刘强东免于刑事起诉,究其说法,之前我看到有说法说,因为刘强东有钱,地检管怕他请好律师时间拖得太长等等,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么美国有钱人是不是永远都不用坐牢了呢?在地检办公室于去年12月发布了关于其免诉的申明,归纳了一下大意:此案证据不支持检方提起刑事诉讼和性侵案的自愿划分等深层的证据问题。从检方的说明也可以看出强东案中存在太多不确定和可变性的信息,这种灰色地带的证据是滋生舆论的温床,尽管客观结果表明他被免于刑事起诉,从明州全身而退,稍微挽回一点损毁,但后面的发展便与新闻伦理的真相愈发模糊,成为了引导公众注意力的舆论之争。
有一句俗话“买卖不成仁义在”,刑事不成民事在,Liu Jingyao的起诉书就是对于刘强东的民事起诉,在前面就提到过利益,当事人开始为了利益而继续调控信息作为自己的手段,民事诉讼的根本就在于让大多数人站自己这边,于是乎,该事件所披露信息的目的开始趋向于调控利己信息,新闻伦理的真实愈发模糊,就如同民事诉讼的标准:大家是更相信原告说的“我不愿意”,还是被告说的“她明明是愿意的”。打不打得赢官司,和事实怎样,未必一致的,常常可能相悖。
Liu Jingyao的起诉书披露了大量事实与细节,令第二季的信息量在一夜之间暴增。作为后果之一,刘强东“色而不淫”的油腻形象面临更严厉的指控,他成为围猎Liu Jingyao的中心人物。
事件就开始剧烈发酵,微博账号@明州事记 放出经过剪辑的视频,刘强东方面的舆论代理人正式应战。这段视频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摧毁Liu Jingyao的诉状,并试图冲垮后者的关键逻辑:双方发生关系是因为富人饭局、权势文化制造了强弱悬殊,Liu Jingyao被其时其境的刘强东逼迫,并非女方自愿。南都放出了一段精心剪辑、女生要求赔偿道歉的音频。
随后,Liu Jingyao方面释放全部视频,财新和财经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刊发对Liu Jingyao的专访,这是女生第一次公开发声。她表达两层意思:一是她一直在拒绝,二是她在具体处境下曾被迫对警方说过“自愿发生关系”。
形成的双方基点不同的阵营:
1,刘强东代理方:京东、诸类微博达人(明州事记等)、南方都市报等报道有利于刘强东方面的信息的媒体
这方阵营的基点在于当时环境下,女方是带有利益和目的性的自愿或有意识地接近刘强东,而刘强东方面也没有什么过激的压迫性行为。
2,以Liu Jingyao作为受害人方的辩护律师,同时,Liu Jingyao的立场周边也凝聚了许多人,比如某些信息视野广阔的意见领袖,一些赞成女权立场的人士,以及表面中立实则上倾向于女生的大众媒体、评论员。
这方阵营的基点在于双方发生关系是因为富人饭局、权势文化制造了强弱悬殊,Liu Jingyao被其时其境的刘强东逼迫,并非女方自愿。
该事件中舆论之争明显都处于不同信息调控之下。其特点在于引导受众选择性相信该事件的部分或 不完全真实的信息,从而站边形成人头、规模之争,而非是非之争。信息调控的要点是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而不是全部信息,仔细控制放料的节奏,以观后效。这在舆论控制上也是有讲究的,那就是有意识地不提供信息增量,而是污染既有信息。
纵观刘强东案第二季舆论,各种型号、各种特征的代理人因为其媒体优势被征召,而它们作为提线木偶一般的存在,贯彻的意图再明显不过。即利用精心设定的信息碎片,引导舆论方向,影响大众按照它们的剧本来认识。
举个例子,南都之后,凤凰网与新浪微博修改了财新的报道标题,刻意忽略女生讲话的前提,以“刘强东案女生曾承认自愿发生关系”,借助门户网站与社交媒体的流量优势大规模分发,以抵消Liu Jingyao公开发声的舆论效果。
受众往往会被信息所带来的舆论节奏所引导,该事件的双方其意图也直接:不在于说服所有人,重点在于巩固赞成者立场,同时又打击又拉拢,让自诩“理中客”的中间立场闭嘴,冻结后者的影响力,相当于围城打援的战术。在这个案件中,信息调控引导这观众们的注意力,各种有特色的信息因素吸引着不同类型的群体,舆论导向也分成不同导向。
该事件的结果输赢如何,在这件事平息下来之后,最大的可能就是:在公众认知上刘强东与京东并没有输,Liu Jingyao也并没有赢。除了后者基于义愤与事理的支持者,在前者那里,拥护者刘强东与京东公司的基本盘并无明显变化。
纵观舆论现实,一是,时下的舆论场形势,情绪比事实吃香,站队比分析容易,新闻衰落而舆论僭越,使得探究真相比舆论调控困难百倍。二是,为了真相的行动,往往触犯禁忌,在规定时间、规定强度、规定范围内,一个真相各自表述,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真相,这些裂隙与缺陷让信息操纵大有可为。
公众注意力是舆论最大的导向,在这次舆论战中,刘强东和京东这边的代理人打法当然是信息环境下的“蛋”,非常直观地说明媒体格局、旨趣以及国人处境三十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在舆论代理人的对面,当Liu Jingyao的遭遇被提炼出充分的女权意蕴,催生与代理人阵营相抗衡的力量,并关联起行动时,窗口期就会被咔嚓一声关闭。破除信息操纵的一个有效办法,是从一开始就不要相信任何单方面陈述,而是接触尽可能多的信息,吸收所有呈现出来的事实面向,然后进行判断。显然,这种媒介素养不是一般人可以具备,更无法快速普及,信息操纵永远不缺“肉鸡”,也就是这个道理。
该事件中,在信息调控下的舆论之争中,成了并非新闻伦理。
中的追求真相是非之争,不管好与坏,都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取最大化,掌握时间就掌握了舆论。
简而言之,就是看谁赢在时下。就事论事,性侵案,本质上是暴力犯罪,哪怕性侵过程中没有使用暴力,但背后蕴含的,也是权力者对弱小者的猎食。真正被性侵的受害者,常常无助、自我否定、觉得被剥夺了人生的主宰权。无论大家对刘强东这件案子的看法如何,请以后继续为敢于反抗的性侵案受害者发声;而受害者们,请记住,你不必是一个完美受害人,你只需要勇敢而诚实。
其实很惶恐这个充斥着虚假、错乱的愈来愈信息化的现实环境,人们依赖它,正如麦克卢汉说过的“媒介即人器官的延伸”,不过正因如此,我们将很多现实中的所要做的事替代成了通过媒介带给我们的感受,潜意识里确定了自己的立场,延伸使得器官的作用被放大的同时,也使得越来越失去了辨别事物的准确度,声音成了味觉,好与坏的界限模糊等充斥这荒谬的因素,“一叶障目”是个被动的词,至少古时是非主观意念,但在拟态环境介入的情况下,这个词有时却成了媒体、信息调控的主观概念,因为这会带来对于他所谓的利益,新闻伦理的真实或许永远只有一部分。而对于所谓的受众而言,客观是对于情绪最大的克制,也是对于事实最大的尊重,全面便需要多接触现实环境,不知在这个庞大的拟态环境中,还剩多少。
http://www.dxsbao.com/xiaonei/1570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