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若碧天秋雁,整齐划一;染如江南春水,望眼欲穿。丝绸怎么品都像是一首诗,它是纺织品中的“贵族”优裕而从容,精湛的工艺卓越的品质一出生就耀眼一方。作为“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代表之一,此次杭州之行让我感到的不仅仅是这门日久弥新丝织工艺的惊艳,还有一股民族自豪感。
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织染厅展示的提花织机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吕源丰 摄
7月份的杭州城正值仲夏,树木苍绿,火伞高涨。虽少了些“十里秋桂飘香”的温雅,但却多了几分似火的热情。在中国丝绸博物馆,调研团非常幸运的遇上了在杭举办的“神机妙算: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展览。50多台各类各异的织机以及丰富多样的织物展示着织机的技术变革以及在当地的习俗和传统背景下的织造实践,团队的部分成员还亲眼目睹了湖州现代电脑高速提花织机的织造过程。
湖州现代电脑高速提花织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吕源丰 摄
在丝绸背后蕴含的不仅仅是数千年积累的工艺水平,还有丰富的文化印记,其中在民间不乏关于丝绸的传说,而至于丝之起源传说黄帝之妻、西陵氏之女嫘祖,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在蚕桑馆中,我们看到汉族劳动人民最先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刺绣的技术。他们通过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然后加工将生丝分成经线和纬线,按一定的组织规律相互交织形成丝织物,最后经染整制成丝绸。最后经过样式设计裁剪后就变成了我们最熟悉的丝绸制品。
蚕茧本是自然之物,中国古人根据其生活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创造精神,使其为己所用,这种人与自然建立的联系,可谓鬼斧神工!而这种创造力正是源于古代华夏人民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这次的考察让我们对丝绸的历史,技艺,文化有了一次系统的了解,这是民族的文化瑰宝,两千多年前大漠中响起驼铃悠悠时就是,1400多年前碧涛上的商船扬帆起航时也是,国际文化交流日益繁盛的今天依旧是!
丝绸馆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丝绸制品的修复保护。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吕源丰 摄
除了知识的扩充与精神的陶冶,还有审美的收获。在时装馆引领员为我们介绍了各个年代具有代表意义的服装设计案例,交流中团队中的同学们了解到不同年代的服装在设计理念,用料上都有着不同的讲究,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中一类很重要的驱动因素。
博物馆内展示的不同年代引领潮流的丝绸服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吕源丰 摄
博物馆内展示的不同年代引领潮流的丝绸服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吕源丰 摄
博物馆内展示的不同年代引领潮流的丝绸服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吕源丰 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越来越深入,中国丝绸制品在借鉴西方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创新,更加体现时代特征的丝绸作品开始越来越符合现代人的大众审美和生活习惯。在中国时装艺术展厅中,展品兼具东西方文化色彩,它们在东方婉约之美的基础上,巧妙运用西方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服装款式、艺术风格,而这种文化的交流还将持续深入并焕发出更强的活力。
通过贸易的驱动不仅纺织工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丝绸作为一种媒介也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带向了全世界。(通讯员 吕源丰 周矗)
http://www.dxsbao.com/xiaonei/1398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