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3日上午9点,刚下完小雨的会泽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气息,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彩虹糖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的成员们来到盈仓服务社区,经过相关人员介绍我们有幸见到了海腔传承人“金嗓子”金银焕老师并做了一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泽海腔专访。
1954年出生的金银焕老师,七岁跟随母亲学唱海腔,唱了几十年,是会泽的唱腔“红人”,并在近些年省、市、县组织的民歌比赛中频频获奖,还跟女弟子两次去北京参加演出。
会泽海腔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调子特别的高,艺术难度极大,歌词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曲调却固定了下来,所以,会泽海腔在众多民歌中就显得“鹤立鸡群”。
当我们问及金老师最初为什么要学唱海腔的时候,她回忆道:“在我那个年代,唱海腔既是娱乐方式之一,也是当时我们传达彼此感情的一种方式。就像唱情歌,表达自己的感情,就像你们今天的到来,我也可以唱海腔来表达自己一种惊喜和开心的心情”
注(金银焕老师正接受我们的采访)
紧接着我们又向金老师请教了唱海腔需要哪些重要的因素,以她的说法:“先天因素上,嗓音很重要,要适合唱海腔,但唱好海腔不仅仅是靠先天嗓音,海腔的讲究的是即兴发挥的,面对不同的情景唱出不同的调,这需要后天不断地努力,嗓音和对海腔的热爱是唱好海腔主要的因素。“
在我们问及有关海腔发展传承问题的时候,金老师脸上显得有些无奈道:“如今海腔快要失传了,海调很难唱,年轻人也不喜欢不愿学,加上海调的特点难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所以逐渐没落了“
下午5点,为了更好的让我们了解海腔以及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金老师带来了她的团队为我们展示海腔,以及特色彝族舞蹈。
彝族舞,三人围成圈,伴随着音乐踢腿,摆臂,转圈,即讲究配合默契,更讲究对节奏的掌握,舞者欢快,见者欢笑。配上动感的快节奏现代音乐,也能展现的淋漓尽致。二胡的声音配上,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但却连贯,层层递进,令人沉溺其中。
两人用海腔对唱,令来往的路人,忍不住驻足倾听,更有不少人围了上来感受其海腔高昂又连绵魅力。随着鼓声的加入,令高亢的海腔显得更加浑厚饱满。
注(金银焕老师同她女儿海腔对唱)
下午7点,残阳仍徘徊在地平线上久久不愿离去,近两个小时的表演结束了,观众缓慢转身离场,但海腔的声音还回响在会泽的天空。海腔唱的是即兴,唱的是观众,发出的是自己的声音,作为学生的我们虽没能完全听懂,但能从他们享受的表情,熟练的肢体形态,民族风格的服装中感他们对海腔的艺术追求。
大田栽秧行对行,
一对秧鸡来歇凉,
秧鸡要找秧鸡伴,
小妹要找唱歌郎。
这是会泽海腔的代表歌词,劳动人民的民歌,那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赞美之辞溢于言表。
注(金银焕老师的团队和我们大合照)
如今,“海腔”已成为会泽民歌之首,古老的会泽海腔一代又一代地在民间传唱,成了镌刻在百姓心中的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永恒的文化,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永远的精神食粮。试问现代那些被盲目追求的网络快餐歌曲,在洗尽铅华后,又能给我们留下什么?
http://www.dxsbao.com/xiaonei/1318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