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牛犇犇青年志愿服务团开展国家公园科普精神宣讲
12月25日,湖南农业大学牛犇犇青年志愿志愿团举办国家公园科普精神宣讲会,系统展示了一年来在国家公园科普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从课程开发到社会实践,从数字平台到国际交流,全方位呈现了科普工作的新路径。
宣讲伊始,随着志愿者的操作,环绕式LED屏瞬间将观众带入云雾缭绕的亚高山沼泽。展厅中央的“数字长江”沙盘前,一群小学生正通过手势操控虚拟水文站——当他们调高降水量参数时,沙盘上的湘江支流立即呈现泥沙淤积的红色预警。这套系统接入了湖南省水利厅的实时数据,能模拟不同治理方案对流域的影响。
更令人惊叹的是“虚拟神农架”体验区。戴上特制触觉手套的观众,可以感知到金丝猴毛发的柔软、珙桐叶片的纹理,甚至模拟给受伤羚羊包扎时的绷带阻力。“我们与湘雅医学院合作开发了生物力学反馈系统,让生态教育不再是‘可远观不可亵玩’。”团队展示的课程后台数据显示,《国家公园生态慕课》上线半年,已有127所中小学将其纳入课后服务。
海南热带雨林展区则充满童趣。黎族孩童用槟榔叶编织的“长臂猿玩偶”、以山兰稻壳制作的“物种多米诺”,记录着志愿者们设计的38套自然教育游戏。“最让我触动的是,孩子们现在能通过猴群叫声判断游客距离。”志愿者王雨晴展示的监测音频中,原本刺耳的猿啼声在生态教育后变得舒缓平和。这些成果已被编入《国家公园社区教育指南》,在武夷山、钱江源等5个公园推广。
在“云游国家公园”小程序体验区,扫一扫湘绣上的白颈长尾雉,就能听见它的求偶鸣唱!市民们争相扫描各类湖湘元素。这款平台,巧妙地将岳麓书院楹联、醴陵釉下彩瓷等文化符号转化为生态知识入口。志愿者演示了AR修复功能:当手机对准被涂抹的景区壁画,虚拟画笔会自动补全消失的珍稀植物图案。数字展柜里,一件特殊展品引人驻足——从湘江打捞的塑料瓶经过3D扫描后,在虚拟空间“降解”为780天的粒子运动轨迹。
国家公园科普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种子工程。湖南农业大学牛犇犇青年志愿服务团未来将继续探索“科技+教育+实践”的创新模式,让更多青年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64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