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27日,文翰时间小组全体参观了位于海滨的鲁迅公园。公园褪去了夏日的喧嚣,赭红礁石与苍翠松柏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宛若一幅未干的水墨长卷。
鲁迅公园依汇泉湾而建,全长约2公里,东临第一海水浴场,西接小青岛与海军博物馆,北靠小鱼山,南面碧波万顷的汇泉湾。步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标志性的石牌坊,正面镌刻“鲁迅公园”四个金色大字,取自鲁迅手迹;背面“蓬壶胜览”四字为1932年郑世芬所书,寓意此地如蓬莱仙境般秀美。
这座始建于1929年的临海公园,原名“海滨公园”,1950年为纪念鲁迅先生更名为“鲁迅公园”,承载着青岛的红色记忆与自然之美。作为青岛近代史的缩影,这里不仅是市民休闲的胜地,更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地标。园内红褐色礁石与青松相映成趣,蜿蜒的石径沿基岩海岸延伸,海浪拍岸声与松涛声交织,构成独特的海滨画卷。实践小组驻足礁石群,观察潮汐冲刷形成的自然纹理,感受鲁迅笔下“生命的坚韧”——正如黑松在盐雾海风中傲然挺立,象征民族精神的不屈。
作为青岛近代史的微缩样本,鲁迅公园的演变映射着城市命运的跌宕。德国殖民时期栽植的黑松林带,最初仅为防风固沙的实用工程,却在1929年经首任市长胡若愚改造,成为青岛首个海滨公园的雏形。1950年的更名虽与鲁迅先生无直接关联,却暗合了新中国初期重塑城市文化符号的时代需求。规划者刻意将鲁迅精神与海洋意象融合——如《呐喊台》朝向黄海的设计,隐喻着“唤醒国民”与“海纳百川”的双重寓意。
二、追寻鲁迅精神的红色印记
在公园核心区域,花岗岩材质的鲁迅雕像巍然矗立。这尊1986年由青岛青年捐款建造的雕像,展现了先生目视远方、衣袂飞扬的英姿,底座刻有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雕像旁的“鲁迅诗廊”长75米,镌刻着45首鲁迅手书诗作,其中《自嘲》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尤为醒目。
小组重点探访了“呐喊台”——一本巨型青铜书雕塑上刻有《呐喊·自序》片段:“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成员们在此诵读经典,体会鲁迅以笔为剑、唤醒民众的使命感。此外,“鲁迅自传碑”以原迹复刻的形式呈现先生生平,让文字穿越时空与青年对话。
此行最深刻的启示来自“凝萃亭”。亭内刻有鲁迅赠许广平的诗句:“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吴作人的书法与背后的爱情故事,让成员们看到革命者刚毅之外的柔情。站在小鱼山俯瞰全景,历史与现实在此重叠:昔日列强觊觎的港湾,已成和平年代市民漫步的乐园。正如诗廊所刻:“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青岛鲁迅公园以山海为纸、文化为墨,书写着一部立体的人文教科书。文翰实践小组通过本次研学,不仅领略了“红礁碧浪”的自然奇观,更在红色基因中汲取了精神力量。这座公园的每一块礁石、每一句铭文,都在提醒新时代青年:传承鲁迅精神,既要“直面真相的勇气”,更需“建设美好中国的担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51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