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文物古迹是文明的忠实见证者,凝聚着岁月的深沉印记。它们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不可移动文物面临着诸多挑战,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随着2024年11月8日新《文物保护法》颁布,文物保护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法护古迹,盾守文明”实践队在武汉开启了一场有关文物保护与司法实践的探索之旅。
武汉,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见证了无数革命先辈的奋斗与牺牲,留下了众多珍贵的红色旧址和历史建筑。实践队深入武汉的各个角落,从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到八七会议会址,从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到受降堂旧址,一路探寻、调研、思考,致力于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司法保护找到新的路径与方法。这不仅是一次学术调研,更是实践队成员们对历史的致敬,对文明的守护。
史海钩沉探旧址,江城古迹焕新光
2025年1月9日,首批实践队成员奔赴武汉,深入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围绕不可移动文物司法保护机制及实践路径展开调研。此次调研聚焦于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现状,旨在探索新时代下文物保护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武汉作为“百馆之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实践队在调研中了解到,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位于汉口中山大道708号,其前身是爱国华侨简氏兄弟投资兴建的南洋兄弟烟草有限公司办公楼,1927年曾作为武汉国民政府的办公场所。如今,它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与纪念馆业务部负责人于建军的访谈中,实践队了解到,该旧址的保护与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产权归属问题曾一度引发争议,另一方面,修缮维护工作仍面临资金和技术的双重困境,如外立面剥落、屋顶漏雨等问题亟待解决。
此外,实践队还前往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汉口新市场、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武昌起义军政府等地。
司法机制守荣光,革命遗迹传薪火
2025年1月9日,为聚焦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司法保护路径。第二批实践队成员夏以涵、李懿菲、李彦卿、易子非共同奔赴武汉三处革命红色旧址——武汉二七纪念馆、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开展线下实地调研体悟。
实践小队第一个目的地是武汉二七纪念馆,馆内精心陈列的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件件饱经岁月洗礼的斑驳实物,以最直观的方式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壮烈场景生动地呈现出来。多媒体设备中循环播放的资料里,工人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毅然集会,他们面容坚毅,高举着标语,为争取自身合法权益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林祥谦、施洋等英烈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残酷迫害时,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进行呼喊和驳斥。那些掷地有声的字句,如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展现出革命力量的磅礴伟大。
离开二七纪念馆,小队来到了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这座古朴的建筑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静静矗立,默默诉说着往日的辉煌。站在总工会成立大会的会场旧址,当年工人代表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共商大计的热烈场景似乎重现眼前。看着旧址中保留下来的办公桌椅、会议记录,仿佛能听到当年代表们热烈讨论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团结一心的力量。
最后,小队来到了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这座承载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时刻的庄严肃穆之堂。受降仪式的场景得到了精心复原,逼真的布置让人仿佛亲眼目睹了当年日军代表低头签字的历史画面。墙壁上抗战将士照片中每一双眼睛都透露出坚毅不屈。站在受降堂内,队员们的内心都盈满自豪与感动。先辈们用生命和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以法为盾护文明,红色旧址寻新策
2025年1月11日上午,为追溯革命记忆和深入探索不可移动文物司法保护机制及实践路径,第三批实践队成员走访了武汉八七会议会址、武汉中共中央旧址、汉口中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汉口领导人旧址等一系列红色革命旧址。
第一站,队员们来到了汉口领导人旧址。这里保存了许多革命先辈生活和工作的场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然而,旧址周边的交通状况引起了队员们的关注与思考,车辆往来产生的震动和尾气排放可能会对建筑造成损害,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潜在威胁。
随后,队伍来到了八七会议会址。踏入这座承载着历史转折意义的建筑,队员们仿佛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在少年讲解员的详细介绍下,队员们了解了八七会议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生动的讲解中,队员们身临其境般见证了党在关键时刻的重大抉择。
接着,在汉口中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和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队员们看到了党在抗战时期团结各方力量、共御外敌的伟大历史进程。在保留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和革命遗迹的武汉中共中央旧址,队员们见证了中共中央在武汉领导革命的光辉岁月。在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大家切实体会到中国工人阶级的磅礴之力,如星星之火,聚而燎原。
最后一站,实践队伍来到了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烈士墓庄严肃穆,纪念着那些为中国抗战牺牲的国际友人,铭刻着他们对中国抗战的无私援助。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墓区的保护相对较好,这充分彰显了司法保护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有效性。但同时也注意到,墓区在祭扫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方面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亟待制定专门法规,以保障烈士墓的庄严性和祭扫活动的有序开展。
随着“法护古迹,盾护文明”实践队武汉调研之旅的圆满落幕,实践队成员们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司法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武汉的红色旧址和历史建筑,不仅是岁月的印记,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实地走访、深入调研与访谈交流,实践队发现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诸多问题与挑战,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希望与机遇。我们深知,文物保护离不开多方的协同合作,而司法保护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是关键所在。
未来,实践队将继续关注武汉的文物保护工作,探索更多创新实践路径。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文明之光在法治的坚实守护下熠熠生辉。让我们携手并肩,以法为盾,守护历史,传承文明,为后世留下更多珍贵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6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