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同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与使用,是实现文化多元共生的重要举措。广西崇左市,这座位于中国南疆的边陲城市,不仅是壮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更是全国壮族人口最集中的地级市,壮族占比高达89.43%。壮语作为壮族独特的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是侗台语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信息化社会的浪潮中,壮语的传承之路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的实践团队来到崇左市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壮语的传承与保护现状,为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良泮村:壮语传承的现实困境
1月29日,调研团队来到了崇左市的良泮村。村支书介绍,良泮村的经济主要依赖外出务工和甘蔗种植,第三产业几乎空白。尽管村委会门口的标牌上不仅有汉字,还有壮文拉丁字,显示出政府在推广壮文方面的努力,但村民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村民会说壮语,却不会写壮文,这表明壮语的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文字使用门槛较高。这种现状使得壮语的传承在年轻一代中面临巨大挑战。
图为调研同学与村支书交谈 黄映轲 供图
在老村支书家中,调研团队有幸目睹了珍藏的古壮文文本,包括治病药方、道场唱本等。老支书介绍,壮语的文字形式有两种:古壮字(土俗字)和壮文拉丁字。古壮字是壮族民间的书面文学用字,多用于记录神话、歌谣、药方等,目前仅在道公做法中使用。他用当地壮话演示了红白事唱词,并指出年轻人对古壮字和壮语的掌握程度越来越低。随着老一辈人的老去,古壮字可能逐渐变成“死文字”,这一现状令人担忧。
图为调研同学与老村支书交谈 黄映轲 供图
村邮站:壮语与乡村振兴的探索
同一天,调研团队采访了村邮站负责人。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村邮站本应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负责人表示,村里电商生意难做,网购和邮递群体少,业务量小。尽管村民交流多用壮话,但与小孩交流多用普通话,因为普通话是教育的主流语言。如何将壮话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与村邮站经营结合,仍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
图为调研同学与村邮站负责人合影 黄映轲 供图
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教育中的壮语传承
2月1日,调研团队来到了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这是一所民族中学,大部分学生是壮族孩子,他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普通话。尽管如此,学校非常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开展了“三月三”习俗进校园、唱壮语山歌等活动,并建有民族文化园、安排壮语课程。然而,由于新壮话同音不同文,没有现成教材难以推广,孩子们学习壮话主要依靠父辈或老师的口耳相传。乡下孩子因语言环境更常用壮语,而城镇孩子则更多使用普通话。随着老一辈人的老去,壮语的传承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不过,学校老师表示,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民族语言和文化保护的重视,当地壮语的保护和利用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图为调研同学与学校老师交谈 黄映轲 供图
崇左市壮族博物馆:文化展示与传承的平台
2月1日,调研团队来到崇左市壮族博物馆。该博物馆以“骆越文化”为核心,展示了左江流域壮族的历史、民俗及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丰富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春节期间,博物馆日均客流量约3000人,多为外地游客。相比之下,本地游客相对较少,尤其是年轻人光顾的更是少之又少。工作人员还提到,目前博物馆在售文创产品数量有限,许多精美的文创产品还未上架,线上销售渠道也在筹划之中。不过,他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广大游客将能够在线上选购心仪的文创产品。
图为调研同学与工作人员合影 黄映轲 供图
通过此次调研,调研团队深刻认识到壮语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然而,我们也看到了社会各界在保护和弘扬壮语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从政府的推广到学校的教育,从博物馆的文化展示到村民的日常交流,壮语的传承之路虽坎坷,但希望仍在。我们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壮语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定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3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