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与弘扬家乡的珍贵文化,安徽工业大学特别组建了一支名为“文化传承团”的队伍。该团队致力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家乡的独特文化,充分利用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以讲述生动而真实的家乡故事为己任。2025年2月8日,一群充满激情的实践队员踏上了探寻家乡特色文化的征程。他们怀揣着对家乡深沉的热爱,深入挖掘特色美食、乡村风土人情以及著名景点,用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心感受每一份独特的魅力。
实践队员们首先介绍了合肥园博园中的“中华第一玉龙”雕塑。这座雕塑的灵感来源于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是园博园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彰显了安徽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遗产。玉龙,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权力、尊贵与吉祥的寓意。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因其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造型,享有“中华第一玉龙”的美誉。这座玉龙雕塑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生动体现。在合肥园博园中,游客得以近距离欣赏这座雕塑,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这样的展示,园博园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在无形中传承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为中华第一玉龙雕塑。实践队员朱海峰 摄
接着,实践队员们踏入了杨振宁故居,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民间宅院,始建于明清时期,静静地坐落在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的古南街。1937年,抗战的烽火燃起,少年杨振宁随母亲迁居至此,这座宅院便成了他成长岁月中的一部分。故居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建筑风格,粉墙黛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无不透露出典型的明清建筑韵味。中厅作为旧居的主体部分,陈列着杨振宁先生的珍贵图片与实物资料,它们如同时间的见证者,记录了他从少年求学的勤奋,到青年获奖的辉煌,再到留学授教、回归故里的奋斗历程。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持与梦想的故事,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图为杨振宁故居。实践队员范明杰 摄
随后,实践队员们将目光投向了家乡亳州市蒙城县,那里矗立着一座海拔约54.4米至54.92米的北冢山,它静静地坐落在安徽省蒙城县北部约20公里处。这座山占地约540亩,山势清秀隽丽,形态雄伟,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相传在夏末,商族从黄河北迁至此,其首领成汤曾在此地会盟天下诸侯,使得北冢山与商朝的历史紧密相连,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更为传奇的是,北冢山曾是上古商朝的第一个都城——汤都的所在地。汤王迁都后,在此地建立了诸侯国——(冡)国,这便是蒙城称蒙的由来。北冢故城(今坛城)拥有4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曾经历多次更名,如汉朝时代称为山桑,魏晋南北朝时改称檀城。这些名称的变迁,如同历史的年轮,见证了北冢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发展与沧桑巨变。
图为蒙城县北冢山。实践队员王艳 摄
文化,作为传承的瑰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美食,则是串联人与家乡情感的独特纽带。实践队员们通过亲手制作家乡无为的特色佳肴——无为板鸭,为这份传统美食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为了探寻板鸭的深厚渊源,队员们不辞辛劳,积极拜访当地的民俗专家与资深长辈,聆听他们讲述板鸭背后的故事。据传,无为板鸭历史悠久,原名“无为熏鸭”,早在清代便已声名鹊起。那时,无为得天独厚的水乡环境孕育了大量优质麻鸭,而勤劳智慧的无为人民则巧妙利用当地丰富的食材与独特的调料,精心钻研出一套精湛的制作工艺。从宰鸭、腌制时精准调配的香料组合,到熏烤环节中杉木屑、茶叶赋予的独特风味,再到卤煮过程中老卤与鸭肉的完美融合,历经数百年的传承,无为板鸭的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先辈们的匠心独运,成为了一道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味觉盛宴。
图为实践队员制作完成的无为板鸭。实践队员钱文婷 摄
然而,实践队员在调研中发现,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无为板鸭的传承正面临严峻挑战。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快速扩张的需求,而年轻一代在现代生活节奏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对传承这一古老技艺的热情逐渐减退。令人欣慰的是,家乡政府与民间组织已积极行动起来,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方面,他们为老字号提供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帮助其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使无为板鸭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他们深入校园和社区,开展非遗技艺普及活动,激发青少年对家乡美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愿,为无为板鸭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实践队员们将目光投向了家乡陕西岚皋,这里不仅风土人情浓厚,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观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四周山峦环绕,河流清澈见底,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处。无论是徒步登山,还是泛舟河上,都能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如今,岚皋正聚焦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逐步实现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农文旅融合,岚皋深度挖掘农业的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农活体验等功能,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全面激活文旅项目带动经济发展,形成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生动局面。
图为陕西岚皋夜景。实践队员杨思雨 摄
这次寒假实践之旅,不仅是一次对家乡文化的深度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成长的历练。实践队员们通过亲身体验,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热爱,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保护与传承家乡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乡土文化,让家乡的故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成为家乡文化的传播者与创新者,让这份独特的魅力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为家乡的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撰稿:朱海峰
指导老师:何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4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