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5年1月21日,安徽工业大学文化传承实践调研队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进行了为期数日的凤阳花鼓实地考察。此次活动旨在深入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以及传承现状,进一步推动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明代。据《凤阳县志》等文献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凤阳时,当地的民间艺术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凤阳花鼓融合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和农业生产活动,逐渐演变而成一种民间舞蹈艺术。
图为:凤阳花鼓(提供者张奥)
当日上午实践队前往凤阳花鼓的传承地,亲眼目睹了老艺人们的精湛表演。
表演凤阳花鼓的演员们,首先要精心挑选服饰。色彩鲜艳的服装是必不可少的,女演员们往往身着大红色或翠绿色的缎面斜襟衣,衣角和袖口绣着精美的花纹,裤子则是宽松的黑色绸裤,裤脚同样有着细致的绣花。男演员们大多穿着蓝色的布衫,腰间系着一条红色的腰带,简单而又质朴。
同时,乐器的准备也极为关键。凤阳花鼓的主要乐器自然是那小巧而精致的花鼓。花鼓的鼓面通常是用牛皮制成,紧绷在木质的鼓框上,敲响时能发出清脆而响亮的声音。鼓身还绘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或是象征吉祥如意的花卉,或是充满神话色彩的瑞兽。与花鼓相伴的还有小锣,小锣质地轻薄,拿在手中轻巧灵动,轻轻敲打时发出的“当当”声,为整个表演增添了一份活泼之感。他们敲击着花鼓,舞动着身姿,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
随着表演的进行,演员们开始唱歌。他们用那独特的凤阳方言唱出质朴的歌词,声音高亢嘹亮。歌词内容往往是关于日常生活的描绘,有歌颂家乡的美丽山川,如“凤阳那个地方哟,好风光咧,青山绿水嘞,粮满仓啊”;也有讲述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苦日子过哩,莫要慌噻,花鼓一敲哟,心敞亮呀”。每一句歌词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实践队成员们纷纷表示,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凤阳花鼓的艺术魅力。
在实地调研期间,实践队还与当地的花鼓艺人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花鼓艺人微笑着看着实践队,开始讲解打凤阳花鼓的技巧。他先是轻轻敲了敲手中的小鼓,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然后缓缓说道:“打凤阳花鼓,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敲击方式。你要注意手腕的力度和节奏,让鼓声既有力量又不失柔和。”说着,老人示范了几个基本的敲击动作,鼓声随着他的动作变化而起伏跌宕。接下来,老人开始教授舞蹈动作。他站起身来,手中的小鼓随着他的舞步轻轻摇曳,发出欢快的节奏。他解释道:“凤阳花鼓的舞蹈动作要与鼓声相互配合,才能展现出它的魅力。你要学会用身体去感受音乐的节奏,让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和美感。”
图为:实践队员周翔在向花鼓艺人请教打击花鼓的技巧(提供者:张奥)
同时,艺人们分享了他们在传承凤阳花鼓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逐渐减弱。另一方面,由于传承人老龄化、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凤阳花鼓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实践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将尽自己所能,为凤阳花鼓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凤阳花鼓的表演,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传承文化的生动实践。它承载着凤阳地区几百年来的风土人情、历史记忆和民间智慧。在那有节奏的鼓点和悠扬的歌声里,可以看到先辈们在艰苦的生活中依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可以感受到传统农耕社会里人们对自然、对生活的敬畏和感恩。凤阳花鼓表演,无论是在热闹的广场,还是庄严的舞台,都以它独有的方式传递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让这一古老艺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在现代社会中闪耀着新的光彩。
如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些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同时,也应该积极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在结束实地考察之际,实践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凤阳花鼓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值得更多人去了解、去传承。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凤阳花鼓的独特魅力,共同守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讯员 周翔 张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2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