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技艺,如同隐匿于历史深处的璀璨星辰,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黄河澄泥印,这一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传统技艺,便是其中一颗熠熠生辉的瑰宝。它以黄河之泥为骨,以匠人之心为魂,在泥与火的交融中,镌刻出华夏大地的古老记忆与深厚情怀。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还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神奇的馈赠——细腻肥沃的黄河泥。据史料记载,澄泥印的制作技艺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兴盛于唐宋。当时,文人墨客对印章的喜爱与日俱增,对材质和工艺的要求也愈发严苛。聪明的工匠们发现,黄河泥经过特殊处理后,质地细腻、可塑性强,烧制后坚硬如石,是制作印章的绝佳材料。于是,黄河澄泥印应运而生,成为了文人雅士案头的珍品。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黄河澄泥印的制作技艺不断传承与发展。它融合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每一方澄泥印,都蕴含着工匠们的智慧与心血,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手工艺逐渐受到冲击,黄河澄泥印的制作技艺也一度濒临失传。
实践队亲自前往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开展了以“古淀新韵”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当地文化街负责人张金霞老师向实践队绍了关于泥印的历史,带实践队进行了泥印制作。黄河澄泥印的制作工艺极为繁杂,需历经多道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与智慧。
首先是取泥。黄河水奔腾不息,裹挟大量泥沙,沉淀后形成的细腻黏土,是制作澄泥印的绝佳材料。每年特定时节,工匠们会前往黄河岸边,选取合适位置挖掘泥料。这些泥料富含多种矿物质,为澄泥印独特的色泽和质地奠定基础。
接着是澄泥。将取回的泥料放入大缸,加水搅拌成泥浆。通过多次过滤,去除杂质和粗砂,使泥浆如牛奶般细腻。随后让泥浆自然沉淀,得到细腻纯净的澄泥。这一步决定了澄泥印的质地是否细腻、温润。
澄泥印的塑形环节全凭工匠手工完成。经验丰富的工匠根据设计构思,将澄泥搓、捏、塑成所需形状。印章形状多样,有方形、圆形、椭圆形,还有随形章。塑形过程中,工匠需精心雕琢印钮,龙、凤、狮、虎等吉祥瑞兽常被用于印钮设计,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塑形完成后,便是阴干。印章需放置在阴凉通风处,慢慢阴干水分。这个过程需要耐心等待,若干燥过快,印章易出现裂纹,影响品质。
之后进入烧制环节。烧制是关键步骤,对火候和温度控制要求极高。工匠们将阴干后的印章放入窑中,以特定升温曲线烧制。不同温度下,印章呈现不同颜色,如朱砂红、鳝鱼黄、绿豆青等。烧制过程中,温度稍有偏差,便可能导致印章颜色不均、质地不佳甚至开裂。因此,工匠需时刻关注窑内情况,凭借经验调整火候。
最后是镌刻。烧制后的印章硬度适中,便于镌刻。镌刻师傅依据印文设计,用刻刀在印面上精心雕琢。印文有阴文、阳文之分,字体涵盖篆、隶、楷、行、草等多种。镌刻师傅运刀如笔,每一刀都精准有力,使印文线条流畅、古朴典雅,与印章整体风格相得益彰。
此次黄河澄泥印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对这一古老技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它不仅是一方印章,更是黄河文化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亲手制作,实践队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与温度,也意识到传承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黄河澄泥印能够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1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