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滋养了无数珍贵的文化瑰宝。黄河澄泥印,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泥韵筑梦队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于2025年1月13日来到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实地调研。
一座继承了传统烧制工艺的土窑成功完成了黄河澄泥陶印的烧制工作,一枚枚质地细腻、色泽油亮、古朴典雅的黄河澄泥陶印呈现在队员们眼前。队员们在澄泥印传承人张金霞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了澄泥印的源远流长发展历史以及其蕴含的丰厚历史底蕴。
在非遗传承人张金霞女士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开始了澄泥印的制作体验。从取土、淘洗、筛滤、配制、沉淀、陈腐、揉制、塑形,到雕刻、抛光、烧成,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队员们首先学习了如何取土和淘洗红泥,黄河入海处的沉积红泥是制作澄泥印的关键原料,经过多次淘洗和筛滤,去除杂质,留下细腻的红泥。随后开始揉制红泥,排出泥中的空气和气泡,为接下来的塑形做准备。塑形是制作澄泥印的关键步骤之一,非遗传承人展示了如何在红泥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和文字,队员们也纷纷拿起刻刀,尝试在红泥上雕刻出自己心中的图案。经过数日的阴凉和修饰后,半成品澄泥印被放入窑炉中进行烧制,在八百度高温下烧制三天三夜后,一枚枚外表光泽圆润、极具黄河古道特色的澄泥印终于出炉。队员们看着手中的作品,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黄河澄泥印的现状与未来,实践队开展了线上线下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众对黄河澄泥印的认知度和兴趣度较高,但同时也面临着传承人才短缺、创新不足等问题。队员们意识到,传承黄河澄泥,不仅要继承传统的制作工艺,更要在材料选择、雕刻技法、造型设计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这种创新使得澄泥陶印可以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又具备现代审美价值。只有这样,澄泥陶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通过实地调研学习,泥韵筑梦队了解到当地澄泥陶印的发展现状和“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项目实施进度。经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队员们意识到黄河澄泥如何创新传播方式,如何永续传承非遗文化是关键。传承黄河澄泥,不仅要继承传统的制作工艺,更要在材料选择、雕刻技法、造型设计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这种创新使得澄泥陶印可以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又具备现代审美价值。
此次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黄河澄泥陶印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和代表,更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每一方澄泥印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情感,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和文明演进。同时,队员们也看到了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让澄泥陶印这千年传承的艺术形式继续焕发活力,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是队员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黄河澄泥陶印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乎艺术本身,更与当地的文化振兴和乡村振兴紧密相连。在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当地政府确立了“以非遗为路径、文旅为业态、研学为产业、传承为核心”的发展思路,集成推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保护。泥韵筑梦队的实践,为这一宏伟蓝图添砖加瓦,让澄泥陶印这千年传承的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焕发活力,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泥韵筑梦队的黄河澄泥印实践之旅是一条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探索之路。队员们将继续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宣传黄河澄泥印,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黄河澄泥印这门古老艺术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续写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1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