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铜艺新境,铸时代华章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交织的时代洪流中,青年学子肩负着守护传统、开拓新局的双重使命。2025年2月9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煦风送暖,‘青’力奉社区”实践队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参与到“熔古铸今——朱炳仁铜艺大展”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去。通过观展、访谈、实践三大环节,队员们以铜为媒,触摸传统工艺的温度,探寻科技赋能的可能,为铜文化的当代焕新注入青春力量.
入馆探艺术:铜雕里的千年回响
踏入展厅的那一刻,队员们便被朱炳仁先生的铜雕艺术震撼——巍峨的《雷峰塔》铜雕复刻、灵动的《千浪卷雪》壁画、抽象的《稻可道》装置……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青铜的厚重与光影的轻盈碰撞出独特的视觉语言。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了解到,朱炳仁不仅继承了家族百年“朱府铜艺”的锻刻技艺,更开创了“熔铜艺术”,通过无模可控的熔铸工艺,让铜在自由流淌中形成自然肌理。“这种‘道法自然’的创作理念,既是对传统的突破,也是对东方哲学的诗意诠释。”讲解员如是说。
展区一角的《青田铜印》系列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这些铜印以传统篆刻为基,却融入了现代抽象线条,印文内容从古籍箴言延伸至生态保护、科技伦理等当代议题。一名实践队员感叹:“铜印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时代的注脚。它们让我看到,传统文化完全可以与当下对话。”
图为朱炳仁大师作品《清音和曲》铜雕。刘文茹供图。
对话艺术家:守艺人的变与不变
为深入理解展览背后的创作逻辑,实践队特邀朱炳仁团队核心成员李策展人进行专访。当被问及“如何在传统工艺中寻求创新”时,李策展人指向展厅中央的《熔铜水墨》装置:“传统铜雕讲究规整,而朱老师大胆打破模具限制,让铜液自由凝结,再以国画技法勾勒细节。这种‘破而后立’正是创新的关键。
队员们还采访了现场观众。一位带着孩子参观的父亲表示:“孩子刚才在互动区用AR技术‘修复’了一件虚拟铜器,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对此,一名实践队员在笔记中写道:“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为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科技让铜艺从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图为实践队员观摩作品。刘文茹供图。
创新实践体验:铜火淬炼青春创意
受展览启发,实践队策划了“铜艺工坊”系列活动。在“古法錾刻体验区”,队员们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基础的浮雕技艺。铜片在手中反复捶打,从平整到凹凸,从粗糙到细腻,每一次落锤都是与匠人精神的对话。“手腕要稳,力度要匀”,讲解员的叮嘱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慢工出细活,这不仅是技术,更是心性的修炼。”
而在“数字铜艺实验室”,实践队将AI技术与传统纹样结合,开发了“纹饰生成器”。参与者输入关键词后,算法自动生成融合饕餮纹、云雷纹的现代图案,并投射到铜板进行激光雕刻。讲解员演示时介绍:“我们保留了传统纹样的骨架,但通过参数调整,让纹饰能适配手机壳、建筑立面等不同载体。”
图为实践队员尝试的铜版拓印工具。刘文茹供图。
感悟与展望:让铜光映照未来
在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早已超越简单的技艺存续,而成为一场关乎文明根脉与时代精神的深刻对话。本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亲历了铜艺从千年锻刻到AI生成的跨越,触摸到守艺人在变与不变间的智慧抉择。这不仅是与历史的对话,更是对当下现实的回应——当科技加速解构传统边界,唯有以创新为舟、以文化自信为锚,方能驶向更广阔的文明海域。正如朱炳仁以熔铜艺术重构东方美学,队员们通过AI纹饰生成、虚拟展馆等探索,证明了传统文化绝非博物馆中的静态标本,而是能够与当代生活共振的活态基因。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当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让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与芯片上的电路图共舞,让匠人的锤凿声与数据流的嗡鸣合奏。唯有如此,五千年文明长河方能奔涌向前,在时代的河床上激荡出属于这个民族、这个世界的璀璨浪花(通讯员 刘文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1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