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东营1月19日电(通讯员 刘佳欣)在文化多元的华夏大地,每一种地方戏曲都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山东吕剧,作为山东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剧种,以其质朴的表演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广大民众喜爱。为深入了解吕剧文化,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韵聚心承自信,华脉赓续耀古今实践队于1月18日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的东营历史博物馆,开展相关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队成员们满怀期待地来到了东营历史博物馆。踏入博物馆吕剧展区的那一刻,队员们被眼前丰富的展品与浓厚的文化氛围所震撼。馆内陈列着吕剧各个发展阶段的珍贵文物、历史图片以及生动的场景复原,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吕剧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沿着展馆的走廊,队员们开始了参观和学习。展区首先介绍了吕剧的起源。吕剧起源于山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它的雏形是民间的“小曲子”。这些小曲子在当地百姓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传唱,内容多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情感,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早期,吕剧演员们在简陋的场地表演,没有华丽的舞台与服饰,却凭借着真挚的表演和贴近生活的剧情,赢得了百姓的喜爱。
图为文韵聚心承自信,华脉赓续耀古今实践队队员们在吕剧起源与发展专题展的门口查阅吕剧文化知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佳欣 供图
随着实践队员们的深入探寻,他们了解到吕剧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清朝末年,黄河下游地区经常遭受水患,当地百姓生活困苦,许多人被迫以演唱小曲卖艺为生。这些艺人在演唱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如“花鼓丁香”“山东琴书”等,逐渐丰富了小曲子的表演形式与内容。
队员们在博物馆看到了当时孙中新等艺人表演时的珍贵图片,了解到1900年前后,孙中新等艺人对小曲子进行了大胆改革,他们在演唱中加入了乐器伴奏,使音乐更加丰富。同时,对表演形式进行规范,开始有了简单的角色分工,至此,吕剧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实践队员们继续参观,从展览中了解到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吕剧艺人积极投身革命,用吕剧这种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救国、土地改革等思想,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这一时期,吕剧的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新中国成立后,吕剧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成立了专业的吕剧剧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吕剧人才。像郎咸芬、李岱江等一批著名吕剧演员,他们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将吕剧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队员们在博物馆的多媒体展示区,观看了郎咸芬主演的《李二嫂改嫁》的精彩片段。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唱腔,成为了吕剧的经典之作。通过这部作品,吕剧不仅在山东地区家喻户晓,还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图为文韵聚心承自信,华脉赓续耀古今实践队队员参观《建国后吕剧表演团分布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佳欣 供图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吕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吕剧人并没有放弃,他们积极创新,在保留传统吕剧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创作出了一系列反映当代生活的新剧目。实践队员们看到了一些新剧目的海报与介绍,这些剧目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使吕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观结束,走出博物挂的大门后,实践队员们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以前只是听说过吕剧,这一次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它,而且没想到它竟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次的参观是与吕剧的深入对话,通过这次参观,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吕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不仅要深入了解吕剧的起源与发展,更要将吕剧文化传播出去。对于实践队员们来说,不仅是一次对吕剧文化的深入了解,更是一次传承文化使命的心灵触动。
图为文韵聚心承自信,华脉赓续耀古今社会实践队队员参观吕剧雕塑作品《王小赶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佳欣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9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