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至1月17日,武汉大学法学院“法护古迹,盾守文明”实践队聚焦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前往湖南省茶陵县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践调研。期间,队员们跟随茶陵县文旅局工作人员实地考察了工农兵政府、张氏家庙、古城墙、洣江书院等八处国家级、省级或市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在与文旅局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当地文物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项目资金和日常管理问题:茶陵县总共有96处文物保护单位,但绝大部分的文物保护资金被用于19处省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剩余的7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资金较为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工作的开展。在后续的实地调研中,队员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茶陵县访谈调研的第一站,实践小队来到了张氏家庙。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尽管作为市级保护单位,张氏家庙的破损状态还是相对严重:不仅被村民当作储物杂间,庙旁亦紧邻着村中的菜地。队员们在考察中发现,由于家庙位处村落尚有村民居住,因此不适宜对外开放和陈列布展,开发利用价值较低。此外,从工作人员口中,队员们也了解到,目前茶陵县类似张氏家庙般大大小小的文保单位很多,它们投入大、收益小,摊大饼式的保护不切实际,最终便只能闲置。迫于资金与人手限制,县里往往只会挖掘有特色、有亮点的文物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宣传和利用。
然后,队员们前往古城墙进行实地调研。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尚未完成修缮的城根部分:矮矮的城墙废墟上长满树木与杂草,不仅紧邻着村民的菜地,甚至有部分村民直接利用城墙建造房屋,在城墙上种植作物。据了解,目前城墙的保护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先征收土地后修缮保护,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居民进行劝导。实践队员在前期研究中了解到,文保单位一般会对文物划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但城墙上为何仍会出现文物侵占等问题?在队员们的进一步追问下,工作人员回复,划分保护范围只能禁止在此范围内进行新的建设活动,但部分建设工程在保护范围划分前便已完成,村民的房屋建造正属于此种情形,且房屋建成后协商征收的效果往往较差,以至于文物侵占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随后,实践队员们来到了红军村。村内留存了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工农红军独立师办事处等红色旧址,被中宣部、文旅部确定为中国第8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井冈山—株洲”的重要节点。工作人员向实践小队介绍,在红军村的具体建设中,政府一般只负责文物的修缮与展览工作,具体管理则交由企业负责。企业等社会力量不仅拥有更充足的资金,亦少了许多程序上的约束,使得工程建设更加方便快捷。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发现文保单位虽对苏维埃政府划定了30米的保护范围,但其周围却紧邻着村民住宅。工作人员告诉实践队员,目前文物保护法虽规定保护范围限制新宅修建与旧宅装修,但却并未规定具体的报批程序,因此该类修建只能按照一般的建筑工程进行申报,流程复杂、周期长,这也是保护工作中的一大难点。
在为期三天的实践中,队员们还分别前往了军卒墓、楚国贵族墓、龙氏家庙等多个文物保护单位实地调研,深刻认识到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困境。
不可移动文物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意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实物见证和宝贵遗产。这些文物不仅记录了往昔的社会风貌和技艺成就,还传递着前人的智慧与精神,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实际意义。精心保护这些历史瑰宝,不仅能为后代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还能推动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激发地方活力,增强社区凝聚力。
武汉大学“法护古迹,盾守文明”实践队将继续积极投身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实践,让文物保护进一步走入大众视野,让文化遗产在手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8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