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新元广场,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循声觅道 赓续文脉社会实践队队员的目光。他们在这里,不仅亲眼见证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风采,更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
海阳大秧歌,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流传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海阳市一带的传统舞蹈。据海阳赵家庄《赵氏谱书》记载,海阳秧歌实创于明代,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从农民在劳作中创作的歌舞,演变成了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
活动当天,海阳市新元广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在一片祥和与欢乐的氛围中,海阳大秧歌的表演者们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手持扇子、彩绸等道具,在锣鼓喧天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他们的动作矫健有力,步伐整齐划一,手中的扇子、彩绸在空中翻飞起舞,绚丽多彩。无论是女性舞者的扭腰挽扇、上步抖肩,还是男性舞者的颤步晃头、挥臂换肩,都展现出了海阳大秧歌独特的舞蹈风格和韵味。
海阳大秧歌的表演内容丰富多样,队伍结构严谨有序。表演队伍主要由执事部分、乐队和舞队三部分组成。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和大锣等组成,为整个表演队伍开路打场;乐队则位于执事部分之后,用锣鼓等打击乐器为舞队伴奏,并且通常由乐队敲锣打鼓进行开场,吸引观众;舞队则是整个表演的核心,由各类角色组成,包括指挥者药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嫚、霸王鞭等,以及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丑婆与傻小子等。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和生动的表情,将海阳大秧歌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表演过程中,海阳大秧歌的舞蹈动作尤为引人注目。舞者们在奔跑中扭动,将跑扭结合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的动作既刚劲有力,又柔美大方,充分展现出了海阳大秧歌“刚、柔、美”的完美结合。
除了舞蹈动作的精彩演绎外,海阳大秧歌的表演内容也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它取材于海阳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这些场景再现于舞台之上。观众们可以看到农民们耕作的场景以及村民们欢庆节日的场景等等。这些场景不仅让观众们感受到了海阳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更让他们领略到了海阳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
实践队员被这场表演深深吸引。他们仔细观察着每一位舞者的表演,用心感受着每一个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他们认为,海阳大秧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承载着海阳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是海阳地区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通过这场表演,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此次在海阳新元广场观赏海阳大秧歌的表演,让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深远影响。海阳大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海阳市的民风民俗,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阵阵锣鼓声中,是舞者的热情与传承,是海阳市人民新年中独一份的传统。实践队员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海阳大秧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7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