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一种乡愁,它承载着我们对家乡的记忆。”正如作家余秋雨所言,方言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是地域文化的独特印记。今年寒假,我加入了曲阜师范大学觅音寻根实践队,并于2月12日在我的家乡山东济南对外来游客关于方言传承的看法进行采访询问。这段经历让我对方言的价值有了全新的感悟。当我们用带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与游客交流,从他们或好奇、或熟悉的回应中,我看到方言在不同地域文化碰撞中的奇妙反应,也引发了我对文化传承与交流的深入思考。
聚焦小众乡音,守护方言瑰宝。在大明湖畔,我们遇到了来自云南边陲小镇的张阿姨,她的方言里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在交流中,张阿姨提到,他们形容“美丽”会用一个古老的词汇,这个词在普通话里早已不用,但在她的家乡方言中却鲜活地存在着,像一个活化石,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她感慨说,小时候,整个村子里的人都说方言,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那熟悉的乡音让人倍感亲切。但现在,随着年轻人外出求学、务工,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就学说普通话,方言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少。这些外来游客的讲述,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小众方言的独特价值。它们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地域文化的结晶,是历史的记忆载体,是连接家乡与游子的情感纽带。每一种小众方言都蕴含着当地人民独特的生活智慧、民俗风情和价值观念。然而,在与游客们的交流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小众方言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得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这无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小众方言的生存空间。年轻一代为了更好地融入外界,往往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方言的传承出现了断层。面对这些困境,我们作为社会实践队,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让更多的人了解小众方言的魅力和价值。
细品粤语韵味,深析方言传承。在济南的街头巷尾,我们有幸与几位来自岭南的粤语游客交谈,开启了一场关于方言的深度对话。这些游客操着熟悉的粤语,热情地为我们介绍粤语特色。粤语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汇,像“食”(吃)、“行”(走)等,发音上也有独特的九声六调,平仄起伏间尽显古韵。他们感慨,粤语就像一本活的古汉语词典,每一个字都是历史的回响。谈及方言传承,他们既欣慰又忧虑。欣慰于粤语在影视作品、音乐中的广泛传播,让更多人领略到其魅力;忧虑的是年轻一代粤语水平参差不齐,外来文化冲击下,使用场景有所减少。这次采访让我深刻认识到,粤语不仅是岭南地区的交流工具,更是地域文化的根脉,承载着千年文化变迁。作为方言研究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将粤语的独特价值传递出去,通过新媒体平台、文化活动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粤语,为方言传承贡献力量,让粤韵在新时代依旧悠扬。
递出守护传单,汇聚传承力量。当我怀揣方言保护的传单,站在人流如织的街头时,起初是紧张与羞涩,但看到来往行人好奇的目光,我鼓起勇气递出传单。一位来自四川的游客接过传单,饶有兴致地和我聊起四川方言里那些生动有趣的词汇,如“脑壳”代表脑袋,“巴适”形容舒适惬意,他感慨这些方言承载着家乡的风土人情,是在外游子心中最温暖的乡音。
在分发过程中,我也遭遇不少拒绝,有人觉得方言没什么重要的,如今普通话普及才是大势所趋。但这并未让我气馁,反而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方言保护工作的紧迫性。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每一种方言都蕴含着当地独特的历史、民俗和情感。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方言保护之路虽布满荆棘,但只要我们持续努力,通过分发传单这样看似微小的行动,不断向大众传递方言的价值,就能让更多人意识到方言的珍贵,从而加入到保护方言的队伍中来。每一次递出的传单,都是一颗播撒在人们心中的种子,期待着未来生根发芽,让方言文化的大树枝繁叶茂 。
保护小众方言,就是守护我们文化的多样性。每一种方言的消失,都是人类文化宝库的一次损失。让我们携手共进,用行动为小众方言撑起一片传承的天空,让这些独特的乡音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传唱,让我们的文化星河更加璀璨夺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7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