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寒假社会实践——社区环境治理实践中的温暖传递
寒假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曲阜师范大学“星火接力,丹心筑梦”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已经穿梭在古槐社区的街巷间。这支由学生组成的队伍,正在以多元共治理念探索社区环境治理新路径。古槐社区斑驳的墙面上,“共享花园”的彩绘图与老式居民楼相映成趣,见证着传统社区在新时代的蝶变新生。
一、破题:环境治理中的多元角色交响
在城乡接合部的清河新村,我们目睹了环境治理的复杂图景。这里既有城市社区规范化的垃圾分类站,也存在着村民随意堆放建筑废料的空地。走访中,一位独居老人指着开裂的路面说:“子女在外打工,我们这些老骨头想收拾也有心无力。”这番话语道出了环境治理中特殊群体的现实困境。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78%的居民认为社区环境需要改善,但仅35%的居民知晓参与治理的渠道。这种认知与实践的断层,折射出传统治理模式的局限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老年群体更倾向于接受志愿者帮扶,而年轻居民则对智能化治理手段表现出更高热情。
在某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物业公司与居民因停车位规划产生争执。我们引入专业规划师搭建协商平台,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制作三维模型进行可视化沟通,最终形成了兼顾绿化与停车的优化方案。这种第三方介入的调解机制,为化解治理矛盾提供了新思路。
二、实践:温暖传递的多维路径探索
在明德街道,我们创建了“时间银行”互助平台。大学生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管理社区事务,老人则传授传统手工艺。这种代际互动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更编织起温暖的情感网络。72岁的张奶奶在学会使用垃圾分类APP后,主动担任楼栋督导员,带动整栋居民养成分类习惯。
面对城中村错综复杂的违建问题,我们开展“微普法”行动。通过情景剧再现、案例图解等形式,让法规条文变得生动可感。三个月内,11户居民主动拆除违建,腾退空间改造成儿童游乐区,曾经的治理痛点转化为民生亮点。
在数字化治理方面,团队普及使用微信小程序,已覆盖23个社区。居民上传的368条环境问题中,大多数得到及时处理。这种“科技+人文”的模式,让治理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三、升华:社区治理的温度哲学
环境整治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社会关系的重塑。在帮助残障家庭改造无障碍设施时,我们特意保留门前枇杷树,设计环形坡道绕树而建。这个细节让户主王先生感慨:“原来治理也可以这么有人情味。”树木的年轮与新建的坡道,共同诉说着尊重与包容的治理智慧。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给予我们重要启示。在古村落保护中,我们将“里仁为美”的儒家思想融入现代社区营造。比如整治街巷时用老砖瓦砌筑花坛,既留住乡愁记忆,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这种新旧交融的治理美学,让社区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精神家园。
站在古槐社区新建的观景平台上远眺,传统民居与现代楼宇和谐共生,社区花园里老人执棋、孩童嬉戏。这场环境治理的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社区之美,在于让每个群体都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被温暖。当多元主体在共治中形成情感共鸣,那些关于家园的美好想象,终将在实践中落地生根。这份冬日里播种的温暖,必将随着春日的到来,在更多社区绽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7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