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背景下,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为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实践队于 1 月 15 日走进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开启了一场探寻非遗与乡村振兴紧密联系的深度之旅。
初入博物馆:开启非遗探索之门
1 月 15 日上午,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实践队的队员们满怀憧憬,走进了这座知识与文化的殿堂。一踏入博物馆,他们便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
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精美的非遗展品,传统手工艺品散发着质朴的民间艺术气息,古老的民俗器具则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队员们的目光被一组柳编作品所吸引,这些柳编作品造型各异,有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如灵动的兔子、憨厚的老牛;还有实用的生活器具,像精致的篮子、小巧的果盘。每一根柳条在艺人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相互交织、缠绕,展现出精湛的编织技艺。队员们凑近仔细观察,惊叹于这些作品的细腻纹理和独特设计,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图为柳编艺人编织柳编篮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冮明欢 供图
就在队员们沉浸于柳编艺术的魅力时,博物馆工作人员热情地迎了上来。队员们与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开启了一场干货满满的交流。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邹城市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其中柳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在邹城市的一些乡村,柳编曾是家家户户赖以为生的手艺。当地的村民们利用河边生长的柳条,经过采摘、晾晒、浸泡、编织等多道工序,制作出各类生活用品和手工艺品,不仅满足了自家的生活需求,还拿到集市上售卖,为家庭增加收入。随着时代的发展,柳编技艺也在不断创新,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使其更具观赏性和实用性。
除了柳编,工作人员还提到了孟母教子传说。这一传说在邹城市家喻户晓,它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孟母的智慧和伟大母爱代代传承。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为了教育孟子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惜剪断织机上的布匹。这些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和道德准则,成为了邹城市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队员们认真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工作人员耐心解答。在交流过程中,队员们对邹城市非遗项目的认知逐渐丰富,一个完整的非遗项目框架在他们心中初步构建起来,为后续深入调研筑牢了根基
对话传承者:洞察非遗乡村脉络
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实践队有幸邀请到几位非遗传承人来到现场,与队员们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传承人们带着自己的 “宝贝”,如鲁西南鼓吹乐的乐器、阴阳板表演的道具等,现场展示并讲解相关技艺。
图为阴阳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冮明欢 供图
队员们通过与传承人的对话,了解到鲁西南鼓吹乐在乡村的发展历程。在过去,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擅长演奏鼓吹乐的艺人,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活动都离不开他们的演奏。这种音乐形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乡村社交和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而阴阳板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在乡村祭祀、庙会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先的敬仰。
通过这些交流,队员们深刻洞察到非遗在乡村文化传承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乡村精神和价值观的延续。
破局谋发展:探寻非遗振兴之路
随着调研的深入,实践队发现了非遗传承与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在与当地年轻人交流时,队员们了解到由于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大部分年轻人对传统非遗项目兴趣不高,传承人才出现断层。同时,在对非遗项目市场调研中发现,虽然邹城市非遗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和商业运作,许多非遗产品只能在本地小范围销售,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展开多次讨论,结合专业知识和实地调研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在传承方面,队员们计划联合当地学校和社区,举办非遗体验课、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年轻人近距离接触非遗。同时,协助传承人建立线上教学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吸引更多人学习非遗技艺。在发展方面,实践队建议当地政府整合非遗资源,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将非遗项目与乡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相结合,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此外,还可以与文创企业合作,开发具有邹城市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提升非遗项目的经济价值。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交流讨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冮明欢 供图
此次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明确了传承和发展非遗的责任。未来,实践队将持续关注邹城市非遗发展,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为乡村振兴出力。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邹城市非遗项目定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绽放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7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