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中华文脉,守护历史记忆,近日,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弦歌七秩引,青春奉献行”实践队走进菏泽市博物馆,开展“对话文物,守望乡愁”主题实践活动。活动旨在探寻鲁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基因,增强青年学子对地方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意识,感受黄河文明与牡丹之都的独特魅力。
菏泽市博物馆坐落于牡丹之都核心区域,是集中展示黄河文明、牡丹文化、商圣故里历史的重要文化殿堂。这座承载着千年文明印记的博物馆,不仅完整呈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菏泽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更通过“非遗大观”“青铜遗珍”“汉风石韵”等特色展厅,构建起立体生动的文化传承空间。馆内珍藏的3000余件文物中,元代沉船出土的元青花、战国时期的青铜礼器、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等珍贵藏品,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
实践队员们清晨抵达博物馆,即刻被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所吸引。在专业讲解员引导下,队员们首先走进“文明曙光”展厅,通过大汶口文化陶器、岳石文化玉器等史前文物,触摸七千年前先民的生活智慧。在“商都遗韵”展区,商代青铜方尊上的饕餮纹饰、西周玉戈的细腻雕工,让队员们惊叹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特别设置的牡丹文化主题展厅,通过历代牡丹题材书画、牡丹纹饰瓷器及现代艺术创作,全景式展现了“中国牡丹之都”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数字化展厅,队员们戴上VR设备,“穿越”到元代菏泽古沉船打捞现场,通过三维影像技术近距离观察元青花梅瓶的釉色变化。非遗展演区里,鲁西南织锦技艺传承人正现场演示传统织机操作,队员们在体验中感受到“指尖非遗”的温度与生命力。当看到曹州面塑传承人用彩泥塑造出栩栩如生的牡丹花时,实践队长李同学感慨:“这些非遗技艺既是活态的历史,更是需要我们接续传承的文化基因。”
驻足于明代《曹州府志》展柜前,泛黄的书页记载着菏泽古城的风物人情;凝望清代《牡丹谱》工笔图谱,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百种牡丹风姿。实践队员们在研学笔记中写道:“每件文物都是时空的坐标,串联起文化传承的密码。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既要当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要成为创新表达的传播者。”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队员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更激发了用现代语言讲好历史故事的责任担当。
临别时,夕阳为博物馆的琉璃屋檐镀上金边。队员们相约牡丹花期时再来观展,期待在姹紫嫣红中感受历史与自然的双重馈赠。这座文化殿堂正如永不凋谢的牡丹,在新时代持续绽放着璀璨的人文光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6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