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冬寻迹,赤心鉴史
大学生网报2月9日电(通讯员 高奥楠)2025年2月9日,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学院“踏冬寻迹,赤心鉴史”实践团的九位成员于新年之际在上饶、扬州、徐州、南京等各地追寻红色足迹。在上饶石塘镇铁军广场,队员们沉浸在新四军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红色故事中迟迟无法自拔,那壮怀激烈的场景中,先辈们的呐喊声似乎从未停歇。在安峰山烈士陵园,队员们深刻的认识了安峰山事件中悍不畏死的先辈们,他们用汗水和热血浇灌出了当代青年坚韧不拔的民族脊梁。在昆山市烈士陵园,队员们身临其境,在抗美援朝的红色背景下,参观并驻足了解烈士们生前的事迹,一张张稚嫩的脸牺牲在了祖国前线,他们的热血令队员们终生难忘。在庆云县纪念馆中,队员们仔细观看珍贵照片和实物,那些简陋的武器勾魂夺魄般牵引着队员的心,仿佛于时空中再次看到了先辈们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身影。在徐州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队员们见证了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决心,怀着崇高的敬意向神圣的纪念碑敬礼。在扬州党史文化公园,队员们漫步在党史文化步道,悉心感悟着共产党人不畏艰辛、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在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中体悟先辈们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队员们在本次实践中激发了深埋于热血中的红色基因,在深刻了解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坚定了为华夏抗鼎的决心与信念。
在山东省庆云县纪念馆,团队成员围绕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主题展开学习。展柜中陈列的土制地雷、手工缝制的军鞋以及泛黄的《挺进报》合订本,清晰展现了敌后抗日武装的艰苦条件。团队成员结合馆内复刻的“地下交通站”场景,详细记录情报传递系统的运作方式,并拍摄了当年地下党员使用的密写工具等特色展品。
图为志愿者在庆云县纪念馆了解相关历史并于纪念碑前参观。 王福豪 供图
昆山市烈士陵园的抗美援朝主题展区成为团队重点调研区域。展馆内214位烈士的档案墙前,团队成员逐一查阅烈士生平,特别关注了年龄最小的16岁战士王德明的参军记录。通过对比展出的志愿军单兵装备与敌军武器模型,结合战场态势图,团队成员系统梳理了上甘岭战役中后勤保障工作的历史贡献。
图为志愿者在昆山市烈士纪念碑前默哀。 纵毅 供图
扬州市党史文化公园的“长征精神”主题步道上,团队成员沿路学习30组铸铜浮雕,系统梳理红军长征关键节点。在“飞夺泸定桥”互动体验区,团队结合铁索桥模型与历史影像资料,现场模拟推演战役战术细节。步道终点的电子留言屏前,团队成员集体录入实践感悟,形成2000余字的调研笔记。
图为志愿者前往扬州党史文化公园学习党从一大到二十大的光辉历史 桂林 供图
团队成员在南京市渡江胜利纪念馆,重点研究渡江战役指挥体系。馆内1:200比例的长江战场沙盘清晰标注了东、中、西三路突击集团的进攻路线,团队成员结合实时投影的敌我态势变化,详细分析战役决策过程。在“京电号”小火轮实景展区,团队成员测量记录了这艘载运1400余名解放军过江的功勋船舶的技术参数,并与现代渡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图为志愿者前往渡江胜利纪念馆参观开国大典图 刘啸 供图
转赴连云港市安峰山烈士陵园,团队成员在纪念碑前举行默哀仪式,随后参观安峰山事件专题展区。展馆通过多媒体影像技术重现1947年鲁南突围战役的激烈场景,配合烈士遗物展示柜中破损的军装、磨损的军用水壶等实物。团队成员重点记录了战役中“七勇士断后”的详细经过,并与现场史料核对。
图为志愿者在安峰山烈士陵园学习抗日救亡运动历史 董俊利 供图
徐州市邳州碾庄圩战斗纪念馆内,团队成员通过三维动态战役沙盘,全景式了解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过程。馆内重点展出的“十人桥”故事原型器材——门板与木梯实物,配合战场实景油画,生动再现了华野官兵强渡运河的英勇场景。团队成员还仔细研读了展出的野战医院医疗记录本,统计分析了战役期间的伤员救治数据。
图为志愿者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前纪念碑前敬礼并致哀。 金兆伟 供图
实践收官阶段,在上饶市铅山县石塘镇铁军广场,团队成员参观新四军历史陈列馆,通过百余件文物、照片及场景复原,直观感受新四军在皖南事变后重建军部的艰难历程。馆内展出的锈迹斑驳的枪支、泛黄的行军地图及战士家书,生动还原了铁军将士在闽浙赣边区坚持抗战的历史细节。团队成员驻足于战术沙盘前,结合讲解员的专业解说,详细分析当年游击战术的实施过程。
图为志愿者前往上饶市石塘镇了解石塘红色文化始末。 费学佳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6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