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深耕 履践致远|
探寻红色地道中的红色记忆与传承力量——解码红色资源的时代新章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新时代,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冉庄地道战遗址及纪念馆是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活动提供生动素材。实践期间,河北工业大学“冀中红色地道战队”成员围绕红色专项“优势建功”自选实践主题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分批前往冉庄地道战遗址及纪念馆追溯红色事迹,领悟红色精神。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主战场上一处颇为重要的战争遗址,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历史见证,是人民战争取得胜利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英勇斗争精神的历史见证。
在调研开展前期,团队成员查阅抗日战争时期与地道战相关的军事记录、地方县志,了解冉庄当地的人口、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的战前状况及作战后的情况,借此构建地道战发生的完整历史场景。聂荣臻元帅曾为此题词:“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项目负责人及成员通过收集关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革命遗址教育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团队指导教师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在冉庄地道战遗址中开展思政课,使学生更有效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在纪念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抗战奇观,地下长城”八个大字。团队成员观察遗址及纪念馆的建筑布局、陈列展示;观察馆内文物的主题划分、陈列方式以及游客的行为举止,以加深对地道战的认识,理解地道战的历史背景、作战过程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在讲解员的深入解说下,团队成员学习地道战的历史背景、战术特点、光辉人物事迹,对“地道战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进行深刻反思。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入冉庄地道战遗址开展体验式学习,沿着先辈们曾经战斗过的地道前行,亲身感受地道的错综复杂与精妙设计,充分了解到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修建4条干线地道,在干线的基础上又延伸出24条支线,总长度达32华里。地道内设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来保障村民地下生活,除此之外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阱等多处地下作战设施。调研活动结束后,团队组织开展“地道战”体验活动,成员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亲身感受、再现地道战的情景,加强学生的实际参与和经历。此外,团队成员了解到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时刻关注游客、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及时向工作人员了解了遗址保护区的应急预案内容,并与工作人员一同查看保障学生在参观、体验活动期间人身安全的相关措施。
冉庄地道战遗址及纪念馆是冉庄一带民俗文化和建筑风格与地道战密切联系下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这一地域的文化特征,既充实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又提供给了学生一种特殊的文化经历。
调研结束后,团队就实践项目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及创新成果展示活动。组织学生就“地道战精神”“红色文化传承”等主题展开讨论。通过研讨与交流,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发展当代批判思维与创造精神。在此基础上,鼓励成员以摄影、文学作品、书法、绘画等形式展现地道战风采,通过作品展览与交流,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如今,冉庄地道战遗址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街道上遍布的作战工事、墙上的抗日标语以及十字街古槐的弹痕。这不仅是一处历史遗址,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时刻提醒着中华儿女应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这场由当地政府、社区、学校的教育合力共同打造的“行走的思政课”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团队成员在亲身参与中深刻领悟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冉庄地道战遗址之行,对党的历史和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以及人民的智慧力量和抗敌决心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6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