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准备:多方协作织就温暖网络
在冬至节气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社会实践小组的成员围坐在社区活动中心的圆桌前,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墨香。宣纸上的策划方案被反复修改了七稿,最终确定的“冬至饺子宴”活动方案凝聚着12位成员的集体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包饺子活动,更承载着让传统文化在钢筋森林中生根发芽的美好愿景。
活动筹备阶段呈现出教科书级的协同合作场景。联络组同学三顾茅庐般拜访社区居委会,用详实的数据分析打动了负责人:社区空巢老人占比达38%,新市民家庭占52%,传统文化活动参与度不足20%。物资组同学在农贸市场货比三家,最终与诚信商户达成合作,对方不仅承诺提供优质食材,还主动捐赠了50套环保餐具。宣传组同学设计的海报别具匠心,水墨风格的饺子图案旁题着“冬至阳生春又来”的诗句,二维码嵌入传统窗花纹样中,现代科技与传统美学在此完美交融。
最令人动容的是社区居民的热情反馈。70岁的张奶奶得知消息后,连夜缝制了二十个棉布围裙送到居委会;开饺子馆的赵师傅主动请缨担任技术指导;五年级的小学生乐乐用零花钱买来两袋面粉,说是要给活动“添把力”。这些温暖的细节,让筹备工作变成了社区情感联结的纽带。
二、活动过程:面粉飞扬间的文化交响
冬至清晨,社区活动中心变成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工坊”。三十张长桌拼成的环形操作台宛如传统文化的展演舞台,面粉的清香与欢笑声在暖阳中流淌。赵师傅现场展示的“三光”和面秘诀——手光、盆光、面光,引发了阵阵惊叹。当00后大学生小林用擀面杖奏出欢快的节奏时,来自山东的王阿姨即兴唱起了家乡的包饺子民谣,南腔北调在此刻奇妙融合。
活动现场俨然成为多元文化的对话现场。东北大叔演示的“元宝饺”饱满浑圆,江南阿姨的“月牙饺”玲珑精致,留学生的“创意饺”虽然形状奇特,却透着童趣。当来自四川的务工夫妻包出辣椒形状的饺子时,整个大厅爆发出善意的欢笑。这些形态各异的饺子在沸水中沉浮,恰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时代浪潮中的相遇与交融。
最动人的场景出现在午餐时分。志愿者们将煮好的饺子分装在青花瓷纹样的餐盒里,送往社区独居老人家中。透过氤氲的热气,我们看见李爷爷颤抖的双手捧住餐盒时眼角闪烁的泪光,听见独居多年的陈奶奶说“这是十年来最暖和的冬至”。这些瞬间,让所有的辛劳都化作了值得。
三、结语:在烟火气中重拾文化根系
这场持续六小时的饺子宴,最终包出了2386个饺子,但收获的远不止这个数字。当我们清理完最后一片菜叶,夕阳的余晖正透过玻璃窗洒在残留的面粉上,恍若给这场文化实践镀上了金色印章。来自韩国的留学生金美善在活动手册上写道:“今天我才明白,饺子皮包裹的不仅是馅料,更是中国人对团圆的渴望。”
活动结束后,社区微信群持续发酵着温暖。年轻妈妈晒出孩子人生第一个饺子的照片,空巢老人分享着收到的彩色饺子,物业经理提议将活动升级为季度传统文化节。这些反馈印证了我们的初心: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市井烟火中的生命体。
这场社会实践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是发现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密码——它存在于社区阿姨手把手的教学里,在跨代际的笑语喧哗中,在热气腾腾的共享美食间。当我们以年轻的方式打开传统,文化便不再是沉重的遗产,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期待更多这样的桥,能在更多社区架起,让传统文化的根系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愈发茁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2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