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子返家乡:传统文化与抗战记忆在家乡的回响
为了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讲好家乡红色故事。增强电气学子对家乡历史和独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1月22日,安徽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了解红色历史文化有我”社会实践队分别在蚌埠市和宣城市进行社会实践,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探寻之旅。
蚌埠
• 抗战历史:1938年,蚌埠沦陷后,日军企图渡淮河北上,但被中国军队顽强阻击在淮河南岸,爆发了著名的淮河阻击战。此战歼灭日军3000余人,粉碎了日军的战略企图。1945年,蚌埠举行了中国第十战区受降仪式,标志着抗战胜利。
• 传统文化:蚌埠以“珍珠之城”闻名,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因古装剧中的“珍珠妆”而备受关注,展现了蚌埠与珍珠文化的紧密联系。
宣城
• 抗战历史:宣城在抗战期间多次沦陷,日军的暴行给当地带来了深重灾难。然而,新四军在此地建立了重要根据地,如云岭成为新四军指挥中心,极大地振奋了人民的抗战信心。
• 传统文化:宣城以宣纸为代表的文化符号,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宣纸作为传统手工纸品的杰出代表,是书法和绘画的重要载体,也是宣城文化的重要符号。
两地在抗战中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同时也在文化传承中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古韵悠长:古装里的文化传承
在家乡的那条老街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古装活动正在热闹地展开。人们身着汉服,穿梭于古色古香的街巷之中,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诗意盎然的古代。古装,不仅仅是一种服饰,它是历史的载体,文化的符号。每一件古装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审美。宽袍大袖的汉服,飘逸灵动,彰显着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韵;精致的旗袍,勾勒出女性的婉约与优雅,诉说着岁月的沉香。当人们在家乡的土地上身着古装,仿佛与先辈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古装活动的举办,让队员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大家好奇地触摸着古装上的刺绣,听着老一辈讲述古代服饰的礼仪与规矩。在这样的互动中,文化传承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体验。古老的礼仪、传统的故事,随着古装的飘动,悄然融入了家乡的血脉之中。
图为蚌埠市博物馆内古装展示。实践队员刘颖供图
图为宣城市博物馆内古装展示。实践队队员陈梦琪供图
烽火岁月:抗战记忆的缅怀
而在家乡的另一处,一场以抗战为主题的纪念活动也在庄严肃穆地进行。人们换上简朴的军装,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抗战时期,家乡的先辈们也曾热血沸腾,为了民族的尊严与自由,奋勇抗争。在家乡的抗战纪念馆里,陈列着当年的武器、照片和书信。那些泛黄的照片上,年轻的战士们目光坚毅,仿佛在诉说着他们对胜利的渴望与信念。通过讲解员的讲述,实践队员们仿佛听到了枪林弹雨中的呐喊,看到了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阵地的英勇画面。家乡的长辈们也纷纷讲述起自己亲历的抗战故事。他们回忆起当年的艰难岁月,眼中闪烁着对和平的珍视与对先辈的敬仰。这些故事,如同一颗颗种子,播撒在家乡的土地上,让队员们明白,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图为蚌埠市博物馆内实践队员了解抗战故事。实践队员刘颖供图
图为宣城市博物馆内抗战时期人物讲述。实践队员陈梦琪供图
文化传承的力量古装与抗战记忆,看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主题,却在家乡的活动中交织出一幅动人的画卷。古装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实践队员们明白文化的传承需要用心去呵护;抗战记忆则让大家铭
记历史,懂得珍惜和平,明白民族精神的坚韧与不屈。在家乡的这片土地上。传统文化与抗战记忆共同构成了文化传承的重要篇章。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坚守文化的根脉,铭记历史的教训,让家乡的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图为蚌埠五河传统钱杆舞展示。实践队员刘颖 供图
此次探寻让实践队员们对加强抗战历史,传统文化独特价值、魅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增强了大家的文化自信。实践队员们不仅为家乡的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传统文化与抗战精神,将成为大家心中永远的珍藏,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传承与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和抗战精神,让这份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0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