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家乡名胜古迹,游琅琊山醉翁亭
为了弘扬家乡文化,讲好家乡故事。1月23日,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院3人组成的实践团队赴滁州琅琊山景区参观学习,开展了以“访家乡名胜古迹,游琅琊山醉翁亭”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全面剖析醉翁亭的历史底蕴、文化价值及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图为琅琊山入口。 孙洪雨 供图
醉翁亭,静卧于安徽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麓,宛如一颗镶嵌在山水画卷中的明珠。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 年),欧阳修被贬谪滁州,在此留下了千古流芳的《醉翁亭记》。自此,醉翁亭声名远播,成为中国四大名亭之首。
实践队员们沿着蜿蜒的青石小径步入山中,一侧是潺潺流淌的山溪,溪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折射下闪烁着粼粼波光;另一侧,古木参天,枝叶交织,阳光透过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光影。行至山腰,醉翁亭的身影映入眼帘。其亭顶四角飞檐,犹如展翅欲飞的鸟儿,轻盈灵动。亭身采用木质结构,历经岁月洗礼,木质纹理间透露着古朴的气息。亭内,“醉翁亭”三字匾额高悬,系清代同治年间全椒书法家薛时雨所书,字体雄浑大气,笔锋刚劲有力。
图为醉翁亭。孙洪雨 供图
为深入探寻醉翁亭的历史变迁,实践队员们查阅了大量的地方史志、古籍文献,并与当地资深的文史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据史料记载,醉翁亭自建成后,历经多次修缮与扩建。明代时期,因战乱和风雨侵蚀,醉翁亭曾一度破败,后在当地官员与乡绅的集资下得以重修,此次修缮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当时流行的建筑装饰元素,如亭柱上雕刻了精美的云纹图案,彰显了明代建筑工艺的精湛。到了清代,康熙、乾隆等帝王对滁州山水颇为青睐,多次巡游此地,醉翁亭作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得到了进一步的修缮与扩建,增添了一些附属建筑,如二贤堂、宝宋斋等,形成了如今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格局。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发现醉翁亭所承载的文化早已深深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在滁州的大街小巷,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都能吟诵出《醉翁亭记》中的经典语句。当地学校将醉翁亭文化纳入校本课程,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诗词朗诵比赛、绘画创作等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醉翁亭文化的熏陶。一位小学教师表示:“醉翁亭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对培养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醉翁亭记》。 周雨彤 供图
此外,滁州的民间艺术也与醉翁亭文化紧密相连。如滁州的剪纸艺术,许多作品以醉翁亭的山水风光、人物故事为题材,通过剪纸艺人的巧手,将醉翁亭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当地的戏曲表演,时常演绎欧阳修在滁州的故事,以艺术的形式传承着醉翁亭的文化记忆。
随着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醉翁亭景区积极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之路。景区围绕醉翁亭文化,精心打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每年定期举办的“醉翁文化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文化节期间,有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深入解读《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有充满古韵的古装巡游,演员们身着宋代服饰,重现欧阳修与宾客同游醉翁亭的场景;还有别开生面的“醉翁雅集”,邀请文人墨客现场吟诗作画,泼墨挥毫,为游客带来一场场文化盛宴。
图为野芳园,出自《醉翁亭记》中的野芳发而幽香。 周雨彤 供图
同时,景区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也成果丰硕。从印有醉翁亭全景的精美明信片、小巧玲珑的醉翁亭钥匙扣,到以《醉翁亭记》为蓝本设计的拼图、书签,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充满文化内涵。景区内的文创商店里,游客们络绎不绝,纷纷挑选心仪的纪念品。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表示:“这些文创产品设计得很有创意,把醉翁亭文化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可以把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带回家。”
此次实践考察,让实践队员们对醉翁亭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醉翁亭不仅是一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古建筑,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醉翁亭正以崭新的姿态,吸引着八方来客,续写着属于它的传奇篇章。
(通讯员 彭浩 孙洪雨 周雨彤)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0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