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浙里文澜千古扬,浙味真传续华章丨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浙小味可真”队寒假返乡实践活动

来源: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韩亦轩

一、调研背景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实现了全面脱贫,投入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新一轮战役之中。近年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为乡村振兴铸魂赋能。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青年一代走村入户,利用科学知识,把文化大餐送到田间地头、把科学知识送到农民身边,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

在这样一场举国上下全力以赴的脱贫攻坚、共赴小康的浪潮中,浙江人民勇立潮头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文化故事?身处吴越古地的浙江,有着怎样的地域文化特色?浙江省作为全国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又是怎样从时代中脱颖而出,敢为人先?让我们从一棵渺小的野菜出发,深入剖析浙江的文化脉络与家乡情结。

浙江省山地占74.6%,水面占5.1%,平坦地占20.3%,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和平原居多,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的江苏不同,浙江多山的地形并不利于农业的开展,米面等粮食弥足珍贵,温饱已是难题,更不必说下饭用的菜肴。传说,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战火连天,百姓生活贫苦,睦州(富春郡,今建德)百姓家家户户都用大瓦缸腌制九头芥作为日常菜肴的风俗,但是当时人们在腌制时却无法避免菜烂在缸里,往往辛辛苦苦腌好一坛菜却要倒掉大半坛。

孙权的母亲吴国太是睦州人,她聪慧端庄,心灵手巧。她当年虽然居住城中,却也自己动手腌制九头芥,为了防止菜在腌制过程中烂掉,她将腌菜坛子倒过来摆放,使腌制时的废液自然沥出,这样一来,她家腌制的菜就再没有烂掉过了。这个方法被当地百姓形象地称为“倒笃”,“倒笃菜”就这样在吴国太的巧手下诞生了。这个方法在江南流传了近千年,仍为百姓所采用。

“倒笃菜”在战乱年代,可谓是珍宝般的存在。不但为饥饿的百姓提供了颇为美味的菜肴,无论荒年还是丰年,而且为人们的身体提供了必要的盐分,让身体机能正常运转。《萧山县志》中记载其在历史上与梅干菜共构“一汤两菜”平民饮食结构,是平民饮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比于其它地区的咸菜腌菜,倒笃菜的诞生多了几分硝烟与泥土的气味,也在浙江人民心里扎下更加深刻的根。

二、实践过程

倒笃菜在现代的第一次“出圈”,和一位建德女子有关,她的名字叫潘秋梅。她是“秋梅倒笃菜”品牌创立者、浙江秋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潘秋梅的大力推动下,“倒笃菜”相继荣获“浙江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中国农产品品牌博览会和浙江省农博会15个金奖,“秋梅倒笃菜制作技艺”入选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在之江大地的其它地区,倒笃菜也在生根发芽的过程中碰撞出多元的火花,不仅对工艺进行了改良,更有甚者将其发展为不同的品种,变成更美味的菜肴。

1、寻根倒笃情结,守本归真梦魂

跟随历史足迹,“浙小味可真”队的队员们来到了浙江省绍兴市汤浦镇舜岸村,和舜岸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经合社社长刘生军进行了交流。刘书记表示,绍兴是倒笃菜的传统发源地,在这里,倒笃菜是家喻户晓的存在,是一种农村地区传承百年的农家菜。

小队队长裘涵科与舜岸村党总支书记刘生军展开交流

为了更加充分地感悟这一点,小队成员决定深入调查,走进农村家家户户,亲身学习体验了传统倒笃菜的制作过程。

倒笃菜原料——九头芥菜(图片拍摄于舜岸村)

倒笃菜的原料十分简单,就是九头芥菜、食盐和水。萧绍地区的沙地特别适合种植这种大叶的芥菜。倒笃菜的最佳制作时间是每年的三月份左右,整个腌制过程分为七个步骤——清洗、晾晒、堆黄、切割、加盐揉搓、倒笃、发酵。

不难看出,倒笃菜的核心在于“倒笃”,这也是核心的一步。人们用木棍将处理好的芥菜用力“笃”进坛里,且必须结实笃紧装满,然后将腌菜的坛子倒置过来。这样的做法能有效分离倒笃菜和废液,防止腐烂、变味,也是劳动人民总结而来的经验智慧。

制作好的倒笃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烂。每到做菜时候,从坛中捞一株菜体出来,菜刀随意切碎成段,与食材爆炒,或者与新笋入汤炖煮,都是极其美妙的搭配。每逢新腌倒笃菜的季节,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会有这样一道菜,这已经深深烙印在绍兴人的文化基因中。

制作完成的倒笃菜

不容忽视的是,尽管作为一项传统工艺,村子里大部分家庭仍然保持有制作倒笃菜的习惯,不过近年来,伴随城市化的演进,年轻一代大多遗忘了这道手艺。“倒笃”的文化财富,似乎正走在式微的道路上。

2、品味笋干非遗,追旧薪火永燃

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一路艰辛坎坷,仍在《初到黄州》念叨着竹笋的美味:“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好吃者,定知鱼和笋,味鲜而美,何况东坡乎?”可见,鱼和笋定是绝配。然而长三角地区,鱼虽肥美,鲜笋却并非四季都有,于是有人想出这样一个办法——将笋制成腌菜。而与它搭伙的,正是倒笃菜。

小队成员在萧山区图书馆查阅资料

除了直接作为材料进入烹饪流程,倒笃菜亦是一种腌菜原料,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其它品种的腌菜。“浙小味可真”队也在不断思考:在山水百态的浙江,在这文化多元的宝地,倒笃菜会发展成什么模样?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小队成员来到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街街道江南村,这个美如其名的新农村因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出名——笋干菜制作工艺。

笋干菜

笋干菜,顾名思义,是由鲜笋晒干制成的菜品。但不同于普通的、简单晒制的笋干,笋干菜的原料是鲜笋和倒笃菜。笋干菜的制作和倒笃菜“一脉相承”。就在倒笃菜进入坛中,安静发酵蜕变的三月过后,紧挨着的四五月份,清明以后,笋干菜制作大军也轰轰烈烈地开始新一轮战斗。作为萧山笋干菜制作最具代表性的一笔,队员们联系到笋干菜非遗传承人,江南村村民,李庆土老先生。李老爷子今年已是古稀,但身体硬朗,说话洪亮,精神头十足。

江南村制作的笋干菜

队员们和老先生亲密交谈,了解许多有关笋干菜的文化历史、制作手艺、情结感受。“浙小味可真”队的成员们还偶遇了一群可爱的朋友,他们就是新街小学一年级的小同学们,前来江南村村委会学习非遗文化,观摩家乡发展历史。本次有关笋干菜非遗的交流,对他们来说也是收获颇丰。

小队成员(左)和新街小学一(2)班同学在江南村

小队成员采访笋干菜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李庆土

对于现如今年轻一代逐渐忘却传统手艺的情况,老先生持宽容态度。他说,年轻人的遗忘不代表他们厌弃传统,只是时代在变迁,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腌菜不再作为主菜出现在餐桌,这也情有可原。但能确定的一点是,我们依旧喜爱这道菜肴,因为那里有萧山沙地人的根,是围垦精神的浓缩点滴,苦尽甘来的人生百味,也是一个时代潮起潮落的见证。

3、赶海潮汐涌浪,耕云山水流光

咸湿的海风将我们带往浙江沿海一座著名城市——温州。小队成员前往瑞安市董八村、乐清市蒲岐镇进行采访调查。这是两座距离东海非常近的村镇,在这里,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将交织出新的曲章。采访当地居民,深入烟火厨房,加以文献佐证,倒笃菜在温州的生根发芽之旅逐渐展现出完整的面孔。

温州腌咸菜和倒笃菜一样,均以芥菜科植物为核心原料,属于江南腌菜的典型代表。不过温州人选用的是本地产雪里蕻。董八村的王阿婆告诉小队成员,这边腌的咸菜都有带一点辣味的,有时甚至用来代替辣椒。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选择。《温州农业志》指出雪里蕻硫代葡萄糖苷含量高,赋予温州腌咸菜独特辛辣风味。瓯海区《传统腌制技艺调查报告》中记录“三蒜一椒”配方,部分腌菜会添加蒜片、辣椒或黄酒糟。温州咸菜这种独特的辛辣风味可以有效去除海产品的腥味,同时与海产品的鲜味相得益彰。

在乐清市蒲岐镇,小队成员亲自上手,体验了温州腌咸菜的具体过程,从中挖掘其与倒笃菜制作工艺的异曲同工之妙。由于气候不同,温州咸菜在脱水、发酵、制作周期长短上有所不同,其余和倒笃菜几乎完全一致。

温州腌咸菜(雪里蕻)

不过,和倒笃菜不同的一点是,温州腌咸菜除了日常食用之外,还承担着更多的文化内涵。如苍南等地婚宴必有一道“红糟腌菜”,代表着新人爱情长长久久。

糯米咸菜肉圆

咸菜炒水潺

酸菜鱼、糯米咸菜肉圆、咸菜炒水潺,一道道特色菜肴看似朴实无华的背后,包含的是温州人们的大智慧,更是田野与海浪的融会贯通。倒笃菜与温州腌菜的差异性,本质是杭绍农耕文明与瓯越海洋文明的镜像投射。正如民俗学者刘晓峰所言:“从腌菜坛中,可窥见江南文化的多元共生与历史层积”“一瓮腌菜里,藏着半部江南史”。小小腌菜坛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多样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5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社团:寻访校友,薪火相传共话未来 (青岛平度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校友力量,促进社团发展,2024年1月,青岛农业大学“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社团积极与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平度分局科员、青岛农业大学(平度校区)校友工作…… 忆久 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查看全文 >>

青岛农业大学社会实践活动: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环保科普基地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广大青年在实践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24年1月12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平度分局联合青岛农业大学“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寻访校友…… 忆久 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查看全文 >>

青岛农业大学:“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赴济宁梁山实践团开展生态文明专题

生态兴则文明兴,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学生传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青岛农业大学“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赴济宁梁山实践团开展生态文明专题课。专题课涵…… 苏芮 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查看全文 >>

青岛农业大学:爱心支教,凝聚点点微光,终成烈焰之势

爱心支教,凝聚点点微光,终成烈焰之势人才为兴邦之本,人才乃成事之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离开人才的培养,国家社会都不会…… 苏芮 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查看全文 >>

“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赴济宁梁山实践团开展生态文明专题课 ——绿色美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学生传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青岛农业大学“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赴济宁梁山实践团开展生态文明专题课。专题课涵…… 苏芮 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查看全文 >>

唱响水泊梁山,品味水浒精神

水泊梁山,是水浒故事的发祥地,因古典名著《水浒传》而驰名中外,是山东省首批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水浒之旅的核心景区。梁山风景区…… 苏芮 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查看全文 >>

青岛农业大学:科普化学,动手操作,学出应有的乐趣

经过几天的上课,支教老师为学生们科普了化学知识,敲开了化学的大门;通过有趣的实验把学生引入课堂,揭开化学神秘的面纱;讲述中国发展史与乡村振兴,带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为回顾…… 忆久 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查看全文 >>

青岛农业大学三下乡:支教一路同行,助农相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忆久 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网格青春志,青年助村兴

网格青春志,青年助村兴2025年1月29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春和景明社会实践队员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赵官镇阮庄村,开…

曲园学子三下乡:春雨润心绘梦想,助学行动暖寒冬

在国家持续推动教育公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举措,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

安徽工业大学学子返家乡:解码地方特色 传承文化样本

安徽工业大学学子返家乡:解码地方特色传承文化样本2025年1月25日,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子文化传承实践团队走进安徽省阜阳市临…

溯传统之源,书传承新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瑰宝。然而,在现代社会迅猛发展…

关爱孤寡老人,助力乡村教育

2025年1月12日,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青禾赤子实践队员在山东省诸城市皇华镇,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的…

最新发布

爱心汇聚,共筑美好社区
爱心汇聚,共筑美好社区近日,凤山社区开展的一系列丰富多彩且意义深远的社区实践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志愿者以及相关单位的积极参与,在提升社区环境、增进居民交流、关爱特殊群…
【管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筑科技桥梁,暖夕阳岁月
【管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筑科技桥梁,暖夕阳岁月(通讯员马文征)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子产品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当我们沉浸在智能生活的便捷中时,却常常忽略了身边的老人。他…
【管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智慧养老,情暖夕阳
【管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智慧养老,情暖夕阳(通讯员马文征)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现代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让老年人群体面临“数字鸿沟”的挑战。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科技社会,享受科技带来…
山师大“面向深蓝,e 起深耕”水产调研实践队寒假社会实践枣庄站圆满结束
“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为深入了解淡水渔业发展现状,探讨淡水渔业品质升级与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2025年2月2日4日,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寻觅非遗传承,探寻文化古韵
跟随非遗传承者探寻文化古韵在对当地村民进行采访后,志愿者们来到日照非物质物化遗产黑陶传承人刘佳东老师的工作坊,切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的独特魅力。刘老师给实践队员们讲述了他对黑陶艺术及龙山文…
探索多彩校本课程,传承非遗经典
在对非遗现状进行调查后,志愿者们来到潍坊寒亭区杨家埠小学对校本课程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探索非遗文化与校本课程如何深入结合。下午两点钟,在实践队员们抵达了学校后,有幸旁听了不同年级的非遗校本课程。…
曲阜师范大学:寒假探乡行,聚焦社区基础设施智能化
为深入了解当前社区基础设施智能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增强对乡村振兴战略和信息技术在乡村建设中应用的认识,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薪火相传筑梦研途队于2025年1月14日走进山东省菏泽市菜园集镇鲲鹏新村,…
曲阜师范大学:龙灯扛阁二百年,青春活力写新篇
曲阜师范大学:龙灯扛阁二百年,青春活力写新篇近日,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担起大学生的社会职责,正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官庙龙灯扛阁新年演出排练,曲园学子采访了龙灯扛阁传承人,并亲身体验了…
城市红色工业遗址探寻:枣庄中兴文化博物馆调研之旅
(学生通讯记者:周雨侬)2025年2月3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寒假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山东省枣庄市中兴文化博物馆,以这座百年工业遗址为窗口,触摸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从觉醒、抗争到转型的历史脉络。作为中国近代规模…
安徽工业大学寒假社会实践——我把工大带回家乡
2025年1月19日下午,我回到了我的母校——涡阳第一中学。当我再次踏入母校的大门,熟悉的校园气息扑面而来,往昔的青春岁月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此次以大学生的身份回访母校,开展学校宣传活动,于我而言,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