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启新岁,继往开来迎新年。经了解,在福建清流县李家乡的群山之间,每当正月里的鞭炮声唤醒新春,一支头戴彩绘面具的巡游队伍,便会踏着古老的锣鼓点穿行于村巷,这便是传承六百余年的李家五经魁,一场以肢体语言演绎忠义史诗的民俗盛典。2025年2月3日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韵薪火相传”实践队来到了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李家镇,深入调研藏在深山里的“福”文化民俗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剖析“福”文化的生存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传承策略,为“福”文化民俗活动薪火相传贡献力量。
深山人家里诞生的家国情怀
明嘉靖初年,船冈村(即今李家村)李得保家族的庭院里,十一张稚嫩的面孔正簇拥着祖父。他有4个儿子、11个孙子。得保父子颇有文才,且怀忧国忧民之志,虽深居山区,却好谈论时政,说古论今。有一年正月,得保的次子用纸壳做了五张“五金魁”面具,由五个孙子戴着,手里各拿写着“恭贺新喜”“吉祥如意”“人寿年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红布条,去向老人拜年,以博老人高兴。其它孙子见了,也吵着要。得保的次子就索性又做了五张,没有面具的那一个就当领队,并为他们设计、排炼了简单的舞蹈动作。村民看到他们的表演,非常喜欢,约定每年正月初三及正月十四,为“出行日”,邀请他们出来为本村各户“拜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家共享快乐,从此约定成俗。随着时光的流逝,“五经魁”的服装、道具经精心设计,越来越精致,舞蹈动作也越来越完善,契合人物性格。由于其人物装扮色彩丰富,动作优美,活动又具有独特的寓意,因而历久不衰。
忠义群像的肢体史诗
“五经魁”指的是传说中的五个人们崇敬的历史人物。这五个人物分别是:雷震子(亦叫雷公)、钟馗(民间信仰中的正义之神)、包拯(传说他是阴曹判官),寇准(宋代名相,故叫天官),李广(汉代名将,匈奴称李广为飞将军,故叫将军)。雷震子扶明主,辅助周文王兴兵伐纣,救民于倒悬;钟馗,捉鬼除妖,消除人间鬼魅魍魉之祸害;包拯,不畏权势,铁面无私,伸张正义;寇准为名相,刚直不阿,力排众议,促成宋真宗抗击入侵强辽,造福国家,造福人民;李广平匈奴,威震边陲,保卫国土,爱戴人民。人们根据五个不同历史人物的不同性格,做成五个不同的面具,画上不同的脸谱,设计了不同的舞蹈动作,穿上不同的服饰,在正月及庙会期间表演,体现了百姓传统的忠君报国思想,寄予人民希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厚望。
穿越时空的民俗密码
清流李家五经魁一年只有两次与群众见面,每年正月初三叫“经魁出行”,给群众拜年。正月十四是清流县李家乡当地的“盛会佳期”(亦即庙会),“五经魁”再次出来巡演,队伍后面还跟随着唢呐、十番锣鼓伴奏以及镇武祖师神像、花笼等。每年正月初三的“经魁出行”,巡游队伍踏着千年古道的青石板,在唢呐与十番锣鼓的古老音律中蜿蜒前行。10公里的巡演路线串联起李村、鲜水、河背三村,所经之处户户焚香鸣炮,用红包串联起民俗传承的经济链条。特别设计的双人同饰角色制度,既暗合阴阳相生的古老哲学,又巧妙解决了传承中的断代危机。当镇武祖师神像引领着花笼队伍经过宗祠时,整个仪式完成了从娱乐表演到精神祭祀的升华。
群山里舞动的“福”文化瑰宝
这项延续了六个世纪的非遗瑰宝,如今依然在福建清流的春风里焕发生机。五经魁巡游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中华忠义精神的立体呈现。当年轻舞者的布靴踏响祖辈的足迹,那些镌刻在面具上的忠勇面孔,正在新时代的锣鼓点中续写着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史诗。
实践队员从村民处了解到,五经魁也遇到了绝大部分”福“文化民俗活动都会面临的问题,即村中留守均为老人小孩,年轻人早早便外出打工,导致五经魁在正月十四时举办困难,故而,在近几年,五经魁举办时间开始逐渐提前至青壮年还未外出之时。
在调研过后,实践队员徐晓源感悟颇深,她说道:“五经魁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了解到五经魁传承人李炳洪老先生从幼年便开始接触五经魁,现今每年的正月盛会佳期,他都会组织人员编排表演五经魁,并亲自参与表演。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五经魁的传承与弘扬。正是李炳洪老先生的无私奉献与坚持,五经魁这项‘福’文化遗产才能保持的如此好,才能不断焕发生机活力。一位作家曾经说过:‘民俗是一条浩荡的大河,只有新的洪流不断注入,才能永远充满活力。’所以在‘福’文化前进的道路上,需要我们青年学子的加入,需要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更好的激发‘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传统民俗的魅力,让古老的‘福’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4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