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社区实践中,感悟担当与成长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待火炬,我便是唯一的光。”在这个寒假,我积极投身于社区社会实践,真切触摸到了社区生活的脉搏,这段经历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大学生活的新篇章,让我在付出与收获中深刻体会到成长与担当的含义。
初入社区,我怀揣着紧张与期待。作为一名大学生,校园生活相对单纯,而社区则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充满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实际问题。我参与的第一项任务是协助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居民信息登记与更新。这本看似简单的工作,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面对形形色色的居民,有的热情配合,有的则心存疑虑,需要我反复解释工作目的和重要性。在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奶奶交流时,她听力不太好,我不得不凑近她耳边,大声且缓慢地询问信息。过程中,我多次被打断,老奶奶反复询问相同的问题,但我始终保持微笑,一遍又一遍耐心解答。那一刻,我明白了沟通不仅仅是言语的交流,更是心与心的贴近,是尊重与理解的传递。
实践初期,我和团队成员主要负责社区的环境清洁工作。当我第一次拿起扫帚,踏上社区街道时,内心多少有些不以为然。但随着清扫的深入,我才发现社区环境维护并非易事。角落里堆积的落叶、隐藏在草丛中的垃圾,都需要我们细致地清理。在寒风中,我们的双手被冻得通红,可看到原本杂乱的街道逐渐变得整洁干净,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这让我明白,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动,都能为社区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图为实践队队员清扫街道。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丽 供图
随后,我参与了社区组织的关爱孤寡老人活动。我们志愿者分组前往老人家中,为他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解闷。走进李爷爷的家,屋内陈设简单陈旧,老人独自坐在昏暗的角落里。看到我们的到来,他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我和小伙伴们分工明确,有的扫地拖地,有的擦拭家具,而我则坐在李爷爷身边,听他讲述过去的故事。李爷爷回忆起年轻时为国家建设奉献力量的岁月,眼中满是自豪,可谈及如今子女不在身边的生活,又流露出一丝落寞。我静静地倾听,不时回应几句,那一刻,我感受到老人内心深处对陪伴和关爱的渴望。我们的陪伴虽然短暂,但能给老人带来片刻的温暖和慰藉,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关爱弱势群体是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次倾听,都可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抹阳光。图为实践队队员拜访社区中的老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炜煌 供图
在社区实践期间,我还参与了环保宣传活动。我们在社区广场设立宣传点,向居民发放环保宣传手册,讲解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环保知识。然而,一开始响应者寥寥无几,许多居民对我们的宣传活动并不感兴趣,甚至有人认为环保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没有气馁,而是改变策略,从身边的小事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居民讲述环境污染对生活的影响以及每个人在环保中的作用。比如,我会举例说明随手关灯、节约用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日积月累能为环保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居民停下脚步,认真倾听我们的讲解,还主动提出问题。看到大家环保意识逐渐提高,我内心充满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图为实践队队员向社区居民宣传环保活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丽 供图
这次寒假社区社会实践,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实践经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蜕变。在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中,我学会了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生活不易,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更加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不足让我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李大钊先生的这句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经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它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担当,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的知识学习,更要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社区实践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但通过它,我看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和责任。
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对社会的热爱和责任,继续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青春光彩。
通讯员:刘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09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