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两创之笔,绘春节申遗后新画卷
(通讯员 刘思彤) 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仅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和独特魅力,更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心,也为国家探索持续推进文化双创的实践路径贡献力量。春节申遗,意义非凡;文化双创,任重道远。为借春节申遗之东风,促文化两创之发展,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儒德致学实践队队员于2025年1月19日前往山东省烟台市开展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采取线上调查问卷与线下采访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旨在通过深入人民群众获悉群众对于春节申遗成功后的想法,以及对身边“年味”的感知浓淡,探究一条推进文化双创的现实可行实践路径。
“年味”应浓,春节习俗赓续绵延
春节习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瑰宝,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受蒙尘始终璀璨的明珠,历久弥新,绵延赓续,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生机活力。有关春节的传说多种多样,其中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便是以“年兽”为代表的传说。通过对社区居民的采访调查,可以了解到大家对于记忆中的春节习俗依旧印象深刻,拜年,贴春联,穿新衣,放爆竹,逛庙会等等,他们从历史深处走来,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浓郁。此番春节申遗成功,更是将中国人民心目中的春节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令世界各地得以与中华民族共享,中华文化——春节习俗这一属于中国人民的浪漫。火树银花,载歌载舞,世界人民共庆中国新年。通过实地考察,可以发现民间各地已然张灯结彩,年味渐浓,春节习俗仍在延续,门上的“福”字年复一年的鲜艳,似乎在昭示着一代一代赓续不断的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推进文化双创的基础所在。任何一种文化创新,都不是无根据的,凭空产生的,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内涵。
创造转化 ,春节习俗历久弥新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春节习俗固然精彩,但一味守旧许会在国际舞台上降低竞争力,所以文化需要创新,积极创新。通过对社区年轻人的采访,了解到当代年轻人偏向更具新意,富有时代特点并与传统春节文化相结合的文创产品,而线上的调查问卷则显示,满足年轻人喜好的文创产品数量不多且样式不足,也有部分群众反应周围的文创产品并不常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也是文化双创推进的一大现实问题。据此,群众在问卷中给出了建设性提议。要解决好这些现实性问题,需完善对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即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现代产业融合,结合春节传统习俗推出春节系列文创产品,同时富有时代特点,独具新意;或是创新传统春节活动形式,开展国际春节文化交流活动,让春节的钟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响起,奏出时代强音;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春节祭祀、拜年等仪式的历史场景。通过种种,让春节习俗历久弥新,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交流互鉴,春节习俗“声”入人心
春节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有力的宣传弘扬不仅让春节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也让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俗更加深入国人人心。通过对学生群体的调查,可知大部分学生是知晓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的并引以为荣,并且都熟知春节文化习俗。而要借春节申遗成功这一东风,扬起文化双创之帆,需得加大宣传力度,为春节习俗文化双创“发声”。根据调查问卷,群众乐于通过一些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和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接收与春节习俗相关的内容,并乐于参与平台话题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独特的春节习俗。基于此,宣传渠道应在通过传统媒体平台(如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开展春节相关专题栏目的同时,结合科技手段,在交流互鉴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出富有时代新意的春节文化产品;或学校之间企业之间开展合作交流,引入春节民俗文化,宣传文化双创的必要性,将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春节习俗文化推入大众视野之中,提高宣传力度,使之更加深入人心,“声”入人心。
如今,春节已不仅仅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石,是连接全球华人情感的牢固纽带。申遗成功是对春节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而文化两创则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春节习俗将继续扎根于生活的土壤,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彩的文化之花。它会跨越地域与时代的界限,以更加丰富多元的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的动人故事,传递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奔腾不息,源远流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00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