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青衿寻古艺,丹心颂华章”实践队为了找寻黄河沿岸千年非遗文化经久不衰的秘密,来到了高青黄河楼博物馆,参观了碑刻拓片和蓑衣樊草编传统非遗文化展览,开启了一场探寻传统文化魅力之旅。
碑刻留痕,拓印传情
实践队成员们一进入博物馆,就被精美的碑刻拓片所吸引。碑刻拓片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技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一幅幅拓片犹如历史的画卷,在队员们面前徐徐展开,上面的文字或苍劲有力、或飘逸灵动,图案或古朴典雅、或生动形象,让大家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碑刻拓片的制作工艺,碑刻拓片工序严谨复杂。先是选纸,需依据碑刻的材质、年代、文字大小等因素挑选合适纸张,像蝉翼拓常用宣纸,以保证轻薄且韧性好。接着是湿纸,把选好的纸张喷水打湿,均匀覆盖在碑刻上,再用软刷轻轻捶打,使纸深入碑刻的字迹和纹路中。随后是上墨,用拓包蘸取适量墨汁,先在毡垫上匀墨,再轻轻、反复拍打在纸上,力度要均匀,让墨色均匀附着,呈现出清晰的拓印效果。队员们认识到了碑刻拓片蕴含着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历史价值上,诸多碑刻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如秦代《峄山刻石》,为研究秦朝统一文字、推行政策提供珍贵资料 。艺术价值层面,碑刻文字多出自书法大家之手,像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通过拓片,后人能领略其雄浑大气、刚健有力的书法风格,感受书法艺术魅力。学术价值上,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字学家等提供丰富研究素材,助力对古代历史、文化、语言文字演变的深入探究。通过参观,队员们了解到碑刻拓片不仅是对碑刻内容的复制和保存,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草间匠心,编艺传承
在蓑衣樊草编展区,一件件草编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蓑衣樊草编历史悠久,是当地人民利用黄河岸边丰富的茅草、芦苇等自然资源创造的独特技艺。蓑衣樊草编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彼时,樊姓人家在此定居,因傍依黄河,周边芦苇、蒲草等植物资源丰富,聪慧的村民便就地取材,编织蓑衣、草鞋等物品,用以遮风挡雨、满足日常劳作所需。随着时间推移,草编技艺不断传承发展,编织品类日益丰富,从实用品逐渐拓展到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的工艺品。到了近现代,蓑衣樊草编凭借其精湛工艺,在各类手工艺品展览中崭露头角,知名度不断提升。草编艺人手法娴熟,只用一根根普通的草就能编织成精美的饰品、实用的生活用品等,从实用的蓑衣、篮子、帽子、垫子,到精美的饰品、摆件,应有尽有。既有传统样式,又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如时尚的草编挎包、创意十足的动物造型工艺品。草编保留芦苇、蒲草本色,呈现出淡雅的米黄、乳白等色调,质朴天然,给人清新之感;染色作品色彩搭配和谐,多以自然色系为主,如翠绿、浅棕等,与草编材质相得益彰。编织形成的纹理或细密紧实,或疏密有致,如席面纹理规整,似水波荡漾;篮子纹理则根据用途和造型设计,变化多样。蓑衣樊草编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当地百姓智慧的结晶,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次参观活动让曲阜师范大学“青衿寻古艺,丹心颂华章”实践队的成员们收获颇丰。队员们不仅近距离欣赏了碑刻拓片和蓑衣樊草编这两项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还深入了解了它们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队员们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98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