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娇娇)在文化传承的漫漫长路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光芒。而方言,作为非遗不可或缺的载体,承载着地域特色与历史记忆,二者紧密相连,共同编织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韵语织乡”实践队踏上征程,深入山西、河北、山东等地,探寻方言与非遗的交融之美,在实践中收获了诸多宝贵的感悟。
踏上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我们愈发深刻地认识到方言对非遗传承的关键作用。在民间艺术领域,方言赋予了表演独特的韵味。就拿山东快书来说,那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和发音,配合着明快的节奏与生动的表演,将故事演绎得绘声绘色。演员们用当地方言,精准地传递出幽默、诙谐的情感,让观众沉浸其中,笑声不断。倘若没有方言,山东快书便失去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无法如此生动地展现齐鲁大地的风土人情。
在口头文学方面,方言更是传承的核心。老人们用方言讲述着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腔调,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与地域风格。这些故事通过方言口口相传,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价值观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山西调研时,听到一位老人用方言讲述古老的传说,那质朴的语言,带着浓厚的乡音,将我们带入了遥远的过去,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当地文化的深厚底蕴。
传统戏剧同样离不开方言的支撑。像河北梆子,高亢激昂的唱腔搭配独特的方言念白,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演员们用方言将剧中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能够深刻体会到剧情的起伏与人物的内心世界。方言成为连接演员与观众的情感纽带,让传统戏剧在当地百姓心中生根发芽,传承至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普通话的普及,方言的使用场景逐渐减少,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年轻人为了融入城市生活,习惯使用普通话交流,对方言的掌握程度越来越低。在一些学校,普通话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孩子们缺少说方言的环境,导致方言传承出现断层。这一现象让我们深感忧虑。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更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民俗、艺术等丰富信息。一旦方言消失,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许多珍贵的文化记忆将随之消逝。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实践队积极行动起来,尝试探索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通过录制音频、视频的方式,将民间艺人用方言表演的非遗项目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同时,我们还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方言与非遗相关的内容,吸引更多人关注。我们组织了多场线下活动,邀请民间艺人为当地居民和学生进行方言非遗表演,并开展方言教学,让大家亲身感受方言的魅力,激发他们对非遗传承的兴趣。
参与此次实践活动,让我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方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我们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时代的浪潮中消失,要积极行动起来,为它们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关注方言与非遗的保护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传播方言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到方言的价值,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宝藏。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方言与非遗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96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