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7月20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乡”约盛夏,“耕”彩非遗项目传承实践团赴西安市鄠邑区东韩村和娄敬庵村,开展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和志愿三下乡行动双结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致力让非遗“活”起来,让IP“亮”起来。
提炼非遗符号,打造文化记忆
实践团队在东韩村委会成员王影超同志和娄敬庵村委会成员赵军民同志带领下走进东韩村和娄敬庵村,走访调研了两村居民,倾听他们对本村非遗项目了解程度、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见解,并深入了解了两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
在走访调查中,众多居民表示许多非遗技艺依赖于老一辈传承人的精湛手艺和深厚经验,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宝贵的传承人逐渐步入高龄,而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和投入却相对不足。这导致了非遗技艺传承的断层风险加剧,许多独特的技艺可能因无人继承而面临失传的危险。
当谈及非遗保护等方面时,有居民则表示,部分非遗项目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文化交流和旅游发展的亮点,其他更多的非遗项目则因缺乏宣传和推广,长期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带。
为确保更多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地宣传和推广。团队建立详细的非遗项目档案资料,包括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提炼非遗符号,打造文化记忆,以便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和教育。
盘活地方特色资源,构建非遗项目景观
实践团在赵军民的带领下,参观素有“天下第二十五福地”之美誉的娄敬庵,赵军民讲解了娄敬庵的历史背景以及娄敬的生平故事,实践团队更近一步了解到了这一段历史。娄敬庵不仅是娄敬晚年隐居的地方,也是后人纪念他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娄敬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是西汉历史的重要见证之一。南有化羊庙,北有娄敬庵,中国道教祖师李耳骑青牛由楚入秦,去楼观讲经在此避暑数日,实属一块风水宝地。娄敬庵把道教文化和庙宇建筑紧密结合,把有关老子在此避暑的故事,融合于“宫”字形建筑群布局之中。
团队拜访当地书法传承人赵志坚大师,赵老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书法工作室并为团队题字赠送墨宝,赵老在宣纸上将草书的刚健遒劲,行书的灵动婉转展现得淋漓尽致。赵老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深刻领会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在欣赏到优秀作品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中国的文化瑰宝代代相传。
在赵军民的带领下,拜访剪纸匠人赵根民,赵根民大师7岁开始学习剪纸,从事剪纸近50年,代表作品涵盖了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形态各异的花鸟鱼虫,耳熟能详的人物作品等,其中《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堪称一绝!通过赵老师的讲述得知,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线条的流畅度和紧密度,稍不留意就会破坏作品的完整性。但是,完成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耗时长、要求高、回报低,长期创作影响视力,很少有年轻人能够坚持下来,这也导致非遗的传承受到了阻碍。
实践团队拜访农民画家王乃良,王乃良老师热情接待团队成员到工作室进行观摩,深情地讲解了代表画创作的心理历程,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认识、了解农民画,让农民画这一非遗项目能够走进大、中、小学校园,为中国美育事业做贡献,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
实践团队志愿为赵根民老师设计、改造剪纸工作室,设计剪纸文创系列产品等,创新非遗项目的展示方式,以现代数字技术打造非遗项目景观,调动了高校志愿者、文化工作者等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建立了长效的志愿服务机制,以文化凝聚力推动非遗传承。
团队将依托当地的非遗项目、民俗文化,营造“半诗意 半烟火”的理想环境,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非遗项目、民俗文化中,使乡村变得更加宜居、宜游,增强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文化传承理念,促进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通过调动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人才的领头作用,盘活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非遗美育”课堂,激活传承密码
团队在娄敬庵村、东韩村开展“非遗美育”课堂系列活动,通过在青少年中开展“一块布料的艺术”——丝巾变汉服、“华丽的转身”漆扇DIY、艺术剪纸小课堂、儿童绘制巨幅农民画、一起学秦腔等美育主题活动,激活非遗传承密码,推动非遗的保护性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小传承人在实践活动的同时领悟非遗项目文化符号的含义,在审美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对非遗项目的记忆认同,提升大国文化自信。
授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文化符号落地生花
实践团队通过参观东韩村家风馆,到访鄠邑区关工委办公室,将思想上的肯定转化成为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行动,为东韩村授牌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依托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提升本地村民的旅游服务技能和文化传承意识,将乡土文化情感、文化行为植入综合实践活动,涵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助力乡村文化符号落地生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10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