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4日,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聆听新声”听障帮扶暑假社会实践团队抵达乐清市残疾人联合中心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为小朋友们带来扎染、皮影戏小课堂,让小朋友在动手的同时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志愿者们给小朋友们开展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扎染课。志愿者们向小朋友们介绍了扎染所需的工具,并对扎染步骤和技巧进行了详尽的说明。通过亲身肢体示范,志愿者们指导小朋友如何将方巾折叠并对折捆绑,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小朋友们逐渐熟练掌握运用了这一技艺。在小朋友们充满魔力的小手下,方巾被折叠成三角形或四方形,小朋友们用小木棒、小木板、橡皮筋对方巾进行捆绑包扎,最后将包扎好的方巾用颜料染上颜色。
扎染工艺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每一个细微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染色效果。通过这次扎染课程的体验,小朋友们深刻感受到了手工制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之前我就在电视上看到过扎染的工艺,这堂课让我能有机会接触到扎染工艺,很有趣也很有意义。”在上完扎染课后,瑶瑶小朋友如是说。
图为志愿者协助小朋友们扎染。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皮影戏起源于西汉时期,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之一。在皮影戏课堂上,志愿者老师向小朋友们介绍了这一传统艺术的深厚历史文化,并展示了《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的经典情节。志愿者们造作皮影,将孙悟空猪八戒等角色演绎地淋漓尽致。生动的表演迅速吸引了小朋友的兴趣,他们纷纷参与到这一故事的演绎中来。小朋友们操作皮影,通过木棍控制皮影的头和手,使幕布上的人物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孩子们全情投入,既体会到了皮影戏的乐趣,也深深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皮影戏不同于现代舞台剧的华丽与张扬,它用一种朴素而质朴的方式,将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故事的情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那些牛皮或驴皮制成的皮影,在灯光的照射下,仿佛赋予了生命,它们在幕布上灵活跳跃,旋转,演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小朋友们以皮影为媒介,与古人展开了一场艺术的邂逅。“皮影戏这个题材是新颖的,但是准备时间太短,我一开始会有点有点担心。但好在最后呈现的效果还不错,小朋友们也特别感兴趣。”小朱老师如是说。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们一起表演皮影戏。
图为志愿者向小朋友们表演皮影戏。
据悉聆听“新”声—听障儿童康复帮扶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于2016年,该团队依托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以打破无声壁垒,致力于让听障儿童能够重新获得新声、回归正常社会为项目宗旨,致力于填补现有国内听障康复市场空白。小朋友们在动手参与,亲身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了和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传递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厚的自豪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01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