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山下乡”-------“垃圾分类,青春助力”暑期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回信精神,协助推进“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工作,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2024年7月31日,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山下乡”社会实践团前往泰州市韵梅社区及新建村开展“垃圾分类,青春助力”暑期实践活动。
宣传教育,增强意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垃圾问题日益凸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治理的基石。因此,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这一实际问题的重视,将环保意识落实到平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其正确进行垃圾分类,保护环境,共建美丽家园,是我们“上山下乡”小分队此次活动的宗旨。活动现场,志愿者向过往居民朋友们发放垃圾分类科普宣传单,耐心介绍垃圾分类回收箱的使用方法,从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如何科学垃圾分类等方面进行细致讲解。并通过现场示范和互动问答向居民们普及了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处理方式,让大家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志愿者开展“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丽”主题讲座,进一步加强居民环保意识,自觉主动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并且基于人们日常使用塑料巨大,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再加上国内外陆续出台一系列的“限塑”和“禁塑”政策,可降解的一次性产品发展势头强劲。根据实际情况,志愿者进行了对可降解餐具和环保垃圾袋的讲解,从而促进居民低碳新生活。
实践行动,携手共进。
通过宣传教育,为进一步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将垃圾分类大众化、常态化。志愿者举行了创意环保比赛,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寓教于乐。采用这种形式,形象生动的普及环保知识,让居民进一步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意义。同时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和已建成的垃圾分类岗亭,志愿者开展了垃圾正确投放游戏。调动居民积极参与,通过指出卡片上的标识属于什么垃圾,将其投入到正确垃圾桶内。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此次垃圾分类宣讲活动,不仅让居民更加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好处,激发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做好榜样,始于心,践于行,让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上山下乡”志愿小队来到了新建村,由于农民人数较多,他们对垃圾分类的意识比较欠缺,所以进行宣讲意义重大。小队成员先是通过面对面宣传的方式,深入村民家中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耐心讲解垃圾分类有关知识,倡导大家主动做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者、践行者和倡导者。后来寻找村民较多的地方进行分类知识普及。然后就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垃圾分类道具,进行各种垃圾桶适用的解说,或者是这样便于村民们举一反三,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讲解员会提取“可回收垃圾”的典型特点:可再利用,再或者以“厨余垃圾”为例,它的特点就是“有机物”……紧接着,他们邀请村民尝试着进行分类比赛,虽然是刚学习的知识,但是参与的村民们进行的分类,已经接近全对,这样的结果让他们震惊。随后,在队长的带领下,他们两两一组,共分成五组,捡拾村里的垃圾,一些小巷角落、田地里等一些易被忽略的地方,然后他们一起在村头的垃圾站汇合,进行了垃圾分类的现场教学,将所收集的垃圾进行了分类,然后挑拣后放入相应的垃圾桶内。引导村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让垃圾变废为宝。为了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他们团队特别定制了一批可降解、耐用且设计美观的环保垃圾袋和环保餐盒,并在活动现场免费发放给村民,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塑料污染。除此之外,他们志愿小队还在百姓大舞台上,开了一场简单垃圾分类知识竞赛,村民们分成几个小组,通过抢答、问答等方式参与竞赛,答对问题的还能获得小礼品。志愿者们此次活动不仅提高了村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还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形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和习惯。
垃圾分类不仅是民生大事,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需要各方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一步一个脚印完成。实践队员认识到,本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生动的环保教育课,更是一次青春与绿色共舞的实践探索,尤其需要当代青年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环保意识,为推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为培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奠定坚实基础。
这次的“垃圾分类,青春助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对社区居民进行环保宣传的活动,也是一次对大家自身的锻炼和提升。通过此次活动,团队成员们更加坚定了继续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的信心和决心,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类似的活动中,为社会的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72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