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探秘东莞中堂鱼包:一场美食与文化的邂逅
为积极响应广东省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号召,落实“双百行动”“三下乡行动”的相关部署和要求,广东财经大学骄阳炽焰实践团于2024年7月23日赴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开展暑期实践活动。此活动旨在传播当地特色美食文化,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促进当地乡村振兴工作的展开。
鱼包之乡
东莞中堂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西北部,是东莞的北大门。中堂镇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卫生镇”和“中国龙舟文化之乡”。中堂镇主要以槎滘鱼包等特色美食闻名,是东莞市内一个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
东莞中堂镇的鱼包,又称槎滘鱼包,是广东东莞地区的一道传统特色美食,拥有七八十年的历史。这种美食最早由广州增城新塘沙村的一位食家创制,后来传入中堂镇,并在槎滘村的“苏记酒楼”经过厨师的改良,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槎滘鱼包。其特点是皮薄馅靓、造型奇美、口感爽滑鲜嫩。
广东财经大学骄阳炽焰实践团基于中堂镇的特点,为更好地了解鱼包制作这项非遗文化,前往中堂进行实地调研。
深入调研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堂鱼包对外来旅客的影响和当地民生的结合程度,广东财经大学骄阳炽焰实践团早在线上调研初期就制作好相关的调查问卷和宣传海报。来到水乡的第一个行动,便是打入市场基层内部。
实践团众人于清早来到了当地的集市,派发海报传单并随机向路人和鱼包摊主采访对鱼包的体验和印象。本地居民纷纷表示了对槎滘鱼包的喜爱“槎滘鱼包又新鲜又好,它代表了我们中堂的一种特色”,并表示会将鱼包向亲朋好友以及更多人推荐。不仅如此,实践团也向一些外来旅客安利到鱼包这项美食。
实践团在向本地居民派发海报。祁雅琳 供图
随后实践团众人带着准备已久的采访提纲,针对鱼包的售卖情况和未来鱼包推广的规划与“平记鱼包”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
此次调研活动帮助实践团更好地了解了鱼包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有助于实践团探索非遗美食与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从而更好地帮助制定鱼包的推广计划。
鱼包至味
在东莞,中堂鱼包有“食过槎滘鱼包,百味全无”的美誉,槎滘鱼包是水乡中堂的代表美食之一,秋天肥美的鲮鱼肉做成的鱼皮包,鲜香美味。广东财经大学骄阳炽焰实践团虽于夏季抵达,但鱼包鲜滑弹嫩的口感和清爽细腻的味道也足以俘获实践团众人的心。
同一道菜,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做法,最终制成的菜品更是会有不同的风味。鱼包的魅力不只在鲮鱼本身的肥美,更在于能将这些食材巧妙搭配、制作出独特风味的手艺者。中堂鱼包的手艺在一代一代中传承,在传承中开辟创新。也是这份对中堂鱼包的爱,对中堂水乡的爱使得中堂的鱼包师傅和鱼包这道美食美名远扬。
在当地政府的介绍下,广东财经大学骄阳炽焰实践团前往寻找当地有名的鱼包师傅萍姨,探索学习鱼包的制作流程,了解更多鱼包的历史文化。
传承匠心
黎见萍是槎滘鱼包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是目前中堂槎滘鱼包制作技艺传承者中的佼佼者。她自1980年起随公公罗业祥学习制作鱼包,后开设专门制售槎滘鱼包的肥萍鱼包店,至今已逾40年。
肥萍鱼包店店内荣誉展示。林子彤 供图
了解到广东财经大学骄阳炽焰实践团来访的目的后,萍姨热心地接待了众人,并为大家完整的演示如何制作鱼包。第一步,制作鱼包首先要将鲮鱼起鱼青;第二步,再将鱼肉碾压成薄得像纸一样的鱼包皮;第三步,最后就是用腊肉、猪肉等材料制作成鱼包的馅料,再细心地包成一个个小巧的鱼包。
黎见萍向实践团展示手工鱼包。祁雅琳 供图
萍姨介绍说,鱼包不同于云吞,在吃法上也有一定讲究,最好的方法就是中堂当地最传统的滚汤做法。直接将水烧开,将冷冻状态下的鱼包放入锅里,加入一点青菜稍微煮熟即可,秋冬天时可以放一点白胡椒进一步提鲜,但她也提醒,千万不要放姜,可能会破坏其本身的鲜美。
青年筑梦
通过此次线下调研活动,广东财经大学骄阳炽焰实践团众人更好地了解了中堂镇的本土文化,见识到了水乡优美的风景,学习到了鱼包美食这项非遗的制作过程,切身感受到这悠久的历史传承。后续实践团众人将会通过线上宣传推广等方式,用实际行动将岭南文化的魅力传播至大江南北。实践团希望用推广鱼包这项美食来助力中堂镇的文化传承、传播,推动中堂镇乡村振兴的进程。广东财经大学骄阳炽焰实践团期待用青年的力量,为这片水乡绘上更斑斓的色彩。
图为实践团与鱼包店工作人员大合照。林子彤 供图
通讯员张熙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71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